“特别的日子有灿烂的笑容,我们来相聚,带着满满的关爱……”2月5日晚上,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的“网红村”李祖村热闹非凡,一台由村民和创客们同台演绎的精彩“村晚”正在村里的共富广场上举办。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台下观众看得入迷。放眼望去,一幢幢白墙黛瓦的雅致庭院被各种新年元素装扮一新,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处处张灯结彩,游客流连其中赏年俗、迎新春,满街的新潮店铺和年轻面孔。
看着这幅热闹景象,很难想象,这里在20年前曾被称为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脏乱差穷”是甩不掉的标签。而如今,得益于“千万工程”,李祖村完美蝶变“绿富美”,成为共同富裕示范村和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创客村”。“创客”成为李祖村的新标签。
李祖村的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是,2023年9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在“共富市集”上见到一张张青春的创客面孔,总书记非常高兴,亲切询问返乡大学生手编竹篮的销量,饶有兴致地观摩扎染商铺学生作品,与开咖啡店的创业青年聊自己喝过的咖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方天宁仍难掩激动:“我跟总书记说,实施‘千万工程’后,村里的环境和氛围非常好,吸引了很多来创业的大学生,我也选择辞掉北京的工作返乡归来,售卖手编竹篮。我发动30多名村民一起编织竹篮,每人每月可以增收2000元左右。总书记听后欣慰地说,我们就是在‘千万工程’下成长起来的缩影。”
“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人们心潮澎湃、备受鼓舞。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敢想敢干、有知识有梦想的年轻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谈到近些年来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认为,这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趋势。“2020年,经过美丽乡村改造,村里环境变好,周末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但随后就发现回头客很少,光靠环境美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如何让游客来了还想来,我们要发展怎样的产业?”他一直在思考,“当时,李祖村靠着较稳定的游客量,已有十几位创客入驻。创客就是人才,他们带来的新业态就是产业,要通过种种办法吸引他们、留住他们,让这些年轻人成为我们的新村民,才是激活振兴发展的金钥匙。”
为了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后宅街道和李祖村没少下功夫。
出台“三年免租”等一系列招商措施,制定孵化、培训等创客成长方案,向社会招募职业经理人,通过专业团队规范运营;
街道纪委、村监察工作联络站聚焦创客需求,通过定期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发展空间、惠企政策落地、劳资纠纷等方面难题。
“在各方努力下,眼看着村子好起来,创客们自然留了下来,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的创意点子层出不穷,慢慢地村里越来越热闹、活力越来越足。”后宅街道纪工委副书记樊金山深有感触。正如一名青年创客所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也希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看着村里创业氛围越来越好,更多年轻人动起了回村创业的心思。在这个常住人口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像方天宁这样的青年创客就有200余人,其中一半左右是大学生,80%是村外的新乡人。创客主体多种多样,有逐梦乡村的清华创客,归乡创业的“农小青”,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创业形式五花八门,“生机花园农场”“沙漠染坊”“南瓜家糖水铺”……通过创客空间、乡村研学、非遗项目等多业态布局,李祖村不断吸引国内外创客入驻,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如今,62种不同业态在李祖村培育孵化,为本地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也由20年前的不到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6万元。
青年创客的进驻,还带来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在李祖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创客和村民之间相处特别融洽。村民形成共识,必须把房前屋后搞干净,展现出文明乡风,客人才会源源不断,有时创客们忙不过来,搭把手是家常便饭;创客们则把“李祖温度”视作最佳营商环境,发自肺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很多人索性直接住在村里。同时,创客们积极投身社会基层治理队伍,变身乡村平安志愿者,成为助力李祖村未来乡村建设新力量。
“千万工程”展现乡村振兴万千气象。“总书记结束考察离开村子时,在村口广场上鼓励大家要再接再厉,深化‘千万工程’。对于我们今后怎么做,总书记提出了很多要求。”方豪龙深感责任在肩,也充满了信心干劲,“我们将进一步激发青年力量,引得青年人才‘燕归来’,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永远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
融合了祝福和希望的“村晚”已落下帷幕,但李祖村依旧灯火通明、热闹喧嚣。人气满满的小乡村、越走越宽的振兴路,一张张幸福笑脸传递出的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气象,人们都在期待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的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