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沧龙村:从美丽渔村到“美丽经济”
来源: | 作者:综合沧龙村委会、清流县乡村振兴局、消费日报 | 发布时间: 2024-02-29 | 6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水乡渔村”沧龙村位于三明市清流县嵩口镇南面,地处九龙溪流域,水域面积宽阔,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福建省淡水养殖发展典范,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清流溪鱼”,是远近闻名的水乡渔村。

然而多年以前,村民由于思想保守,不敢花资金开发滩涂资源,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以前村民外出务工,异地来回奔波,好不容易挣点钱都浪费在了路上,不仅无暇顾及家中老人,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更是一筹莫展。”沧龙村老支部书记陈志明谈起村里的发展过程时感慨说道。

穷则思变。沧龙村先是开发部分水淹地发展渔业养殖,随后以此为突破口,成立了沧龙渔业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广泛组织动员村民大力开发滩涂,鼓励外出年轻人回村发展养殖业。近年来,沧龙村打好“渔业+康养+乡村文化”组合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生改善、兴盛善治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图片


找准富民产业“突破口”

打通农旅融合“新路子”

渔业产业是沧龙村的特色重点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沧龙村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创新产业帮带模式,推进渔业产业向技术型、增收型、效益型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夯实渔业发展基石。以沧龙村渔业合作社党支部为核心,牵头实施“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统一投放规模优质苗种、统一注射草鱼冻干疫苗、统一投喂高效配合饲料、统一调控水环境、统一注册清流溪鱼商标和统一配送销售),有效提升渔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在全省率先引进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实现高密度零污染养殖,每亩养殖利润增加40%。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沧龙村借力互联网,实施活鱼电商战略,打通“沧龙-厦门”专线,通过充氧装袋技术实行溪鱼鲜活包装、网上售卖,带动销售额增长30%以上。如今,“清流溪鱼”已被农业部评为“国家无公害产品”并注册地理标志,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图片

利用充氧装袋技术销售鲜鱼

同时,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激发农民参与农旅发展的主体意识,着力把沧龙村打造为城乡居民回归田园、休闲度假的新热地,构建强村富民的良性循环体系。

打造农旅融合基地。依托优质渔业和生态基础,融合渔村、花海、雾森网红设施等元素,先后策划实施七彩花海、雾森渔村、DIY餐厅、小木屋、环路自行车道(滨河漫步道)及飞越丛林、丛林魔网、渔村集市、坑龙旱溪等一批项目,2021年,沧龙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现经营性收入28万余元,均为2021年度沧龙村财收入。同时,沧龙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自发承办农家乐、小吃摊,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图片

“五一”期间的沧龙村停车场 


图片


图片

 农旅融合基地 


图片


图片

沧龙村网红设施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清流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8.71%,林木资源丰富,林下仿生栽培空间广阔。在不砍树、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最大化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建设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百灵草家庭农场)。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示范带动作用,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优先租用贫困户闲置山场种植灵芝,鼓励周边农户参与林下经济种植养殖。


图片

沧龙村仿野生灵芝。图 | 福建微清流


激活人才引擎

让“沧龙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坚持选优配强。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渔业养殖过硬的人员吸收进支部班子。注重后备干部、“双百”人才、产业带头人培养,成立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夯实基层,建强堡垒,党组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能力大幅提升。

凝聚发展合力。建立民主议事决策机制,组织乡贤、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成立沧龙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监事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等议事机构。结合乡村振兴项目推进、公司运营情况等事项,及时召开会议公开商讨,激发农民的主体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图片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强化村民提能培优,由渔业合作社牵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提升本村农户的渔业养殖水平的同时,吸引长汀、建宁一带职业农民培训到此办班。引导村民围绕农旅融合基地打造,在家补齐产业链,拓宽增收渠道。由镇里出台农家乐扶持奖励办法,邀请县餐饮协会、市管所到村指导农户创办农家乐,按照“统一店招、统一名片、统一餐标、统一服装”的标准,提升农家乐管理水平。


图片


“乡村治理+环境优化”

按下文化振兴“快进键”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坚持留住乡愁,严格按照“五清楚、二特色、一机制”要求,对村内原有传统建筑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引导村民对原有传统住宅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最大程度维持渔村原始风貌。同时,把农耕文化体验充分融合到乡村旅游中,适时推出打糍粑、炸油饼、捞鱼等农事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乐之中记住乡愁、记住文化传承。


图片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组建以村民代表、乡贤党员为主要成员的监督委员会,常态化开展文明评议、“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定期公布评议结果。将农旅融合基地与平安建设相结合,通过设置平安建设宣传标语、文化亭等方式,使广大的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图片


挖掘闽学静室文化。依托沧龙河前龙峰静室旧址和住持戒月瘗塔遗迹,联合县社科联、县文联、县委党史志室、镇政府举办第二届“闽学与静室文化”研讨会,探讨1646年南明隆武帝在仓盈里仓龙(今嵩口镇沧龙村)开辟5座静室,讲授研习传统文化的历史。对沧龙水运文化、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沧龙静室文化一同入选县政协撰稿书籍《仓盈古镇 嵩口之州》。

沧龙村坚定以文化人,人才为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将渔业养殖结合起乡村旅游富民产业,创新开发渔业增效、旅游增收新渠道,将美丽资源转换成“美丽经济”,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