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悠悠岁月深,青石老街印旧痕。时下,漫步于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只见东坡文化广场上,依山势而建的石楼木屋雄伟壮观,与透蓝的天空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茶盐古街内,明清古建筑尽显韵味,映衬着盛开的梨花,给人以古朴、典雅、层次分明之美感。
寿山村地处屏南县东部,系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作为“茶盐古道”的中心枢纽和重要驿站,寿山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21 年以来,寿山村在全面加快传统村落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全市首批“金牌旅游村”建设有利契机,激活“休闲福地、康养寿山”特色IP,实现村财和老百姓“双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是农村发展的引擎。寿山村在金牌旅游村建设主题上,提出打造以“茶盐古道”文化元素为核心的“休闲福地·康养寿山”的品牌和独特IP,落地上级部门一系列好政策,对接寿山乡重点发展的文旅、康养、研学、影视、摄影等产业,活化、利用好寿山村众多的古商铺、古民居,建设“一街三馆五中心”。
在文旅方面,吸引乡贤返乡投资,运营寿山里、一家·温暖的家等乡村旅游食宿配套,结束了“零民宿”局面;上线“全景云游导览平台”,让游客“一秒身临其境”游寿山;制作金牌旅游村智慧语音解说,让游客“扫一扫”就可以听故事。在康养方面,引进北戴河团队改造古民居,作为固定的康养基地;与浴百通公司协商合作,与白玉村、前墘村等村共同研发疗养课程。在影视方面,引进壹玖玖壹(福建)影视有限公司、厦门九木影视传媒公司与村里合作,改造古民居为明清题材的影视拍摄基地、剧本杀基地等。

一家·温暖的家民宿建成,结束了“零民宿”的局面

影视拍摄成为寿山村新业态之一
寿山村坚持因势利导、整合资源。村党支部助推乡属国有企业先后将粮站、供电所等部分资源改造成多功能餐厅、民宿、咖啡厅等,强化金牌旅游村食宿保障,将流量变成“留量”的同时,年可增加村财收入超过10万元。为增加老百姓的参与度,在屏南有礼寿山馆设立“寄售区”,老百姓随时可以把自家生产的笋干、冬瓜片、地瓜粉等农特产品“寄”在展厅进行销售,随时“变”现。每逢重大活动或周末,党员牵头组织开展“我们一起来摆摊”活动,在主要节点摆摊设点,不仅全方位向外推介米烧兔、肠中肠等当地特色美食,而且丰富了村财、村民增收渠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转移就业”。

新业态迸发新活力|图源闽东日报
寿山村坚持因人施策、吸引人才。村级组织为已落地的壹家投资公司、澄新生物科技、一知万文旅发展等创造更好的业态空间、发展环境,让他们有情怀、留得住、得效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与盘活存量资产的无缝对接,加快对接“远方茶庭”“北戴河民宿运营团队”等企业,持续供平台、送政策、造环境。利用阳光集团在寿山乡设立几大基地的优势,用好“屏南县劳动教育基地”牌子,对接阳光学院直播、规划设计、研学、社区营造等方面专业团队,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培育新时代乡村特色人才、乡土人才。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带动摄影产业蓬勃发展|图源闽东日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寿山村充分挖掘独特的“茶盐古道”文化、“寿”文化,重视振兴和发展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乡土文化,让日渐式微的乡村文化和日趋荒漠的农民心灵,重新找到支点与归宿。
“擦亮”文化底色。寓教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坚持推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嗽;讲好“茶盐古道”、寿山名人、寿山革命烈士、红军墓、红军亭等红色故事,筹建“红色记忆”馆,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铸魂、润心。在抗击疫情的攻坚阶段,村党支部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戏的党员传承人编写《抗击疫情之歌》,以乱弹戏的腔调进行传唱,扫却疫情阴霾,凝聚人心力量。

农民联欢晚会现场

乱弹戏传承人向游客传授演唱技艺
“搭建”治理桥梁。以党史学习书屋为平台,建设“人才驿站”“儿童学习乐园”“干群交心平台”“寿山夜校”等,拓展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交心谈心的渠道。每当寿山夜校开课时,村民们一起读书、唱歌,学习各类实用知识。建设“民心亭”“听心箱”,引导老百姓对村级组织建设发表意见。

寿山村开展“闽东事天下理·新思想我来讲”主题宣讲活动

寿山东坡文化广场举办大型活动
“唤醒”文明乡风。村党支部立足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除了逢年过节访贫助困,在恶劣天气里挨家挨户走访查看之外,不断丰富服务手段,如创办“福寿长者食堂”,依托“七味亭”特色美食餐厅,解决留守老人们“一日三餐”热菜热饭问题。建设“二十四孝”文化长廊、“茶盐古道”特色工艺品展示馆等,定期组织在校生接受教育,传承尊师尽孝新风尚,赓续红色传统。

寿山村老人在“福寿长者食堂”里愉快用餐

乡村两级组织开展“我们一起吧!”系列为民办实事活动
“金牌”加持 古村新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寿山村党支部发挥生态优势,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五个美丽”乡村上下功夫。
“绿”字入手,用心整治“边角之景”。村级组织借金牌旅游村之机,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充分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村头巷尾和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申报闽台乡建乡创项目,获得补助资金50万元,引入台湾团队开展“陪伴式”服务,通过先后4轮实施“植绿扩绿”“补绿增绿”“见缝插绿”绿化行动,以游客的视角让每一个边角能“说话”。开展“村里种花我最棒”“我家的花最美”等评比活动,统一购买花盆替换塑料泡沫或旧脸盆、塑料水桶等的种花器具,打造种花示范户、示范片、示范带,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

“美”字着眼,精心锤炼“绣花功夫”。结合市里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标“五个美丽”具体要求,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整治了裸房、“平改坡”,对十余栋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施工,拆除危房、旱厕等30多处。村党支部统一购买瓦片、椽条发放至村民,投工投劳修缮古民居。同时,回收利用旧瓦片、旧砖头等作为花圃、药膳园的围栏材料,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生态景观,用“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画卷。

“五个美丽”之美丽乡村小庭院
“亮”字点睛,耐心布局“夜间经济”。每逢春节,村党支部营造氛围,组织“我们一起写春联”活动,布置“百福长廊”,加上色彩各异、璀璨多彩的霓虹灯,点“亮”寿山文化广场。组织党员主动为外出村民写春联,寄托来自家乡的新春问候,敞“亮”老百姓心田。挖掘收集形成《寿山金牌旅游村13个景点故事》,精心布置“寿井”“寿巷”“寿树”等“寿”文化主题景观,说“亮”人文传统魅力。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划定特定区域,适应不同游客的需求,打造“夜间经济”,带动金牌旅游村全面起色。

寿山村夜景
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如今的寿山村,“寿井”“寿巷”清新亮洁,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百年古树林葱茏茂密,“特色商品一条街”游客穿梭,当年作为“茶盐古道”中心枢纽、重要驿站的繁华盛况在此刻上演、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