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村依山傍海,位于霞浦县三沙镇西片区,沈海高速三沙互通口,距霞浦县城12公里、三沙镇区13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独好。
在这片北纬26度的土地上,陇头村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立足资源禀赋,释放“河海”潜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助推陇头乡村振兴。
陇头村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陇头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陇头养紫菜,全靠干部带。”十年前陇头村经济萧条,全村收入不足500万元,村民收入更是微薄,年人均仅1700元,是个村财几乎为零的空壳村。面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茫茫大海,村民们却只能望海兴叹,束手无策,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何发挥陇头村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便成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开会讨论研究对策、组织群众座谈、走访上级有关部门和县里的水产专家;同时村领导还带领一部分群众到邻县学习取经。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陇头村扶贫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紫菜养殖作为陇头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村委楼和村民活动广场
发展生产的目标明确后,干部群众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但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和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对此,村两委班子领导并不畏惧,选择迎难而上:一方面很快成立合作社,组织村民集资入股,筹措资金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为了普及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技术,多次邀请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来村里举办紫菜养殖技术培训班,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原村主任郑进雄不仅自己认真钻研养殖技术,还积极与省海洋与渔业厅和上海海洋大学等有关水产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创办紫菜育苗场,有关水产院校还将他的育苗场作为水产养殖培训的授课点。同时,郑进雄主任还给部分村民讲授紫菜栽培技术要点,为村民优先提供种苗,增强了村民养殖紫菜的信心。
随着村民紫菜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陇头村紫菜养殖面积达4160多亩,年产量8000多吨,紫菜单项产值3亿多元,全村参与紫菜养殖14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7%,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
陇头村的紫菜质量上乘,口感极好,几年来,村里紫菜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颇丰。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了。村两委召开市场行情分析会后清醒地意识到,除了指派专人外出推销和广告宣传外,还应注重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目前村里已建立起网络销售平台,拓宽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分级销售、提前订购、线上营销等手段,打开农产品进入城市的销售通道,建立起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陇头村紫菜养殖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互联网翅膀。同时,村两委领导还提醒养殖户要做到诚信经营,确保互惠互利,努力提高陇头紫菜品质在全国的信誉度。目前全村就有多家紫菜育苗场、紫菜加工厂,再加上一部分紫菜养殖生产大户,采取网上销售的养殖专业户数以百计。

陇头村紫菜养殖风生水起,连年获得可观效益。正当许多养殖户想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时,村两委成员却渐渐发现了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由于养殖品种单一,浅海养殖区布局不合理,养殖面积与海区利用率的占比达到高密度,阻碍了紫菜生长从海水中获得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营养盐等;在水流、温度等海域因素的影响下,紫菜生产产量出现了下降,经济效益滑坡,挫伤了养殖户再生产的积极性。
如何及时做好养殖项目转型,成了村两委成员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村两委成员外出学习取经,深入市场做调查,发现生蚝养殖不易受现有海域状况的影响(如海区32℃水温等因素的制约),最终决定选择养殖生蚝为突破口。村主任阮勉清率先转型并试养成功后,养殖户们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开始纷纷加入养殖生蚝的行列,从而带动了陇头村的生蚝养殖业。村两委班子趁热打铁,领着村里一部分年轻人到厦门、漳州等地联系水产院校专家,邀请县里水产科技人员到村里举办生蚝养殖培训班,既讲授理论又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2019年,仅有3户养殖户组成一个联合体试养50亩。到了2020年,这样的联合体就有五个,养殖面积有120亩,每亩产值可达2600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有14000多元,且成品生蚝的肉质和口感均为上乘,颇受客户青睐。2022年,陇头村生蚝养殖投入约9000万元,养殖面积扩大到5500亩。经过几年摸索,生蚝养殖成了陇头村的又一支柱产业,目前已进入规模化阶段,从育苗、养殖到加工全产业链初具规模。

青年创业驿站
“在推动陇头村发展过程中,村两委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以海上养殖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下一步,村两委将以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动力带领村民深耕海上牧场。”陇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传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