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浙江:“一张图”摸家底 做乡村振兴的明白人
来源: | 作者:《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8期 | 发布时间: 2024-04-29 | 1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做好底图就是做到了心中有底。把乡村各项数据摸准摸透到自然村,遂昌是全国第一个!”在2月4日举行的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成果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著名专家顾益康如此评价。

何谓底图?2023年起,为进一步摸清乡村家底、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遂昌县借助校地合作契机,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成8支调研队伍,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指数评判等方式,把研究写在大地上,成果输出在乡村间,最终编制了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单元的乡村分类底图。


“一场调研”开启乡村振兴新路


行走在遂昌县城,环顾四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的群山;再将镜头拉向远处,从高空俯瞰,众多村庄如繁星,点缀在群山之中。这里是钱塘江与瓯江的源头所在地、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是遂昌这个山区县最大的资源。乡村,是遂昌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的重要阵地。在乡村发展上,遂昌县一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洁净乡村”“农村电商”“未来乡村”等诸多乡村发展探索,遂昌都是先行者,继而如星星之火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次第铺开。

“遂昌的乡村美,但怎样将好的资源更好地分类转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遂昌县提出摸清乡村底图的初心。

遂昌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下辖2个街道、7个镇、11个乡、20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均含多个自然村。“自然村作为我国聚落形态的最小维度,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和自下而上的传导作用,极具中国特色。”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县的副县长严少君分析,遂昌县的自然村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农林产业、完好的传统建筑和独特的山水格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们大多地处偏远、分布散落且各有差异,这些情况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难题所在。

如繁星散落山间的1640个自然村,是遂昌县推进乡村振兴难以做到“全面”的问题症结,也是这个问题的突破点。于是,一场以“自然村”为主的“大调研”应需而生。并且,以 “大调研”为基础,全面归集农业农村、自规、建设、民政等县域数据,遂昌县形成了包含全县各个自然村情况的“村庄基础数据库”,还进一步创新探索出以自然村为颗粒度的评价体系,开展多轮专家论证,建立指数评价标准,最终形成包括“一库一册一图一指数”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乡村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找准有力基点。

“一库一册”,重在摸清家底,为村庄画像。通过前期大调研,把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发展信息,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形成了数据包容共享,信息迭代更新的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同步编制形成一套“村庄基础图册”,集合“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大维度、各村庄多方面发展信息数据,为各乡镇、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图一指数”,重在分类研判,为村庄定策。利用建立的“村庄基础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遂昌县构建了针对自然村的多维度评价模型,能够计算得出各村“村庄发展指数”。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需求进行分类,类型包括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整治提升型、集聚建设型等,再针对不同类型,形成集聚要素重点推进、重塑空间以退为进等差序化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一次牵手”绘出遂昌乡村全貌


说到遂昌县云峰街道,同心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首先是面积,同心村的村域面积在全街道中排名第一;其次是位置,这里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就有3座,是地道的瓯江源头。

沿着蜿蜒山路深入同心村,就能看到碧波荡漾的清水源水库在茶山云雾中熠熠生辉,森林等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好。与此相应的是,这里地广人稀,坐落在这里的大坪、水牛背等自然村早已成了“空壳村”,关于这些无人自然村的基础资料极少,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弱。

“路况极差,车子也没办法开进去。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我们只能背着器材徒步好几公里去拍摄。”回忆起当时的调研活动,浙江农林大学城乡规划学研二学生陈昊炜仍历历在目。在本次活动中,他担任调研第三组组长,负责组内调研路线制定与无人机拍摄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乡村。”

陈昊炜徒步调研的故事只是本次“大调研”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形成,历时一年,背后凝聚的是来自遂昌县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的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遂昌、用数据为乡村“画像”的日日夜夜。

2023年1月29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正值“千万工程”20周年以及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遂昌县委十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县干部大会决定: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县域发展实际,依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科学确定村庄分类,绘制进退有序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系统摸清自然村家底,既需要专业指导,又需要实操落地。遂昌县选择了站位本土、携手高校——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把遂昌县乡村作为研究样本,获得浙江农林大学技术、人力等全面支撑。6天后,依托遂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的“全校服务全域”合作契机,校地合作专班开始了“将研究写在大地上”的工作。

大调研期间,为彻底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遂昌干部+1位农林大老师+3位研究生”的“1+1+3”人员架构。秉承“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原则,8组调研队伍、40余名调查队员跑遍遂昌全县20个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脚步深入1640个自然村,回收调查问卷1800余份,完成全部现存自然村无人机航拍,整理数据信息15万余条。

“这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校地合作典型案例。”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休闲与旅游农业专家组专家严力蛟感慨道。


“一张底图”看清乡村转型潜力


2023年暮夏时节,在遂昌县濂竹乡小岱自然村,黄墙黛瓦错落有致,山峦起伏古道盘旋,层层叠叠的村居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仿佛盖上了一层面纱。来这里打卡采风的学生络绎不绝。“这里的村庄真漂亮,像画一样。”第一次来遂昌县濂竹乡小岱自然村采风写生的设计专业学生杨鑫赞叹道。

“我们乡总共有9个行政村,其中7个村属于省级乃至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在大调研之前,我们在传统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工作方面相对停滞。”濂竹乡副乡长应健恺回忆道:“这次大调研之后,我们找到了艺术乡建这条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2023年以来,小岱自然村紧扣“艺术”这一主题,一方面加强与艺术院校合作,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科技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23家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引进艺术院校学生入村采风,由濂竹乡强村公司统一运营,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团队文艺创作。截至目前共接待画家、学校师生7800余人次来濂竹开展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同时开展“花园数字乡村”“乡村旅社”项目等,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提高乡村基础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自然村个个都要来一次重新建设,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进’与‘退’。”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浙江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赵兴泉评价道,这次遂昌县创新绘制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是在办实事、补短板。

2024年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并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无独有偶,“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在产业分析、公共服务配套、村庄规划等场景均有实际应用,让分类有序贯穿于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位于遂昌县中部的大柘镇茶产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亩,100%的自然村涉及茶叶种植,50.6%的自然村涉及茶叶加工。已具规模的茶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员徐鹏飞解释道,通过“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生成的遂昌县茶叶种植分布图,叠加茶叶加工企业数据,就可以直观反映茶叶深加工分布状况。“我们通过底图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茶企分布仍比较粗放,为下一步布局数字茶叶小微园运营提供了决策参考。”

遂昌县黄沙腰镇下辖自然村59个,老年人口超过1900人,现有养老照料中心5个。利用“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可实现自然村老龄人口数量空间化呈现,叠加养老照料中心数据,配套设施布局建设合理性一目了然。“这次通过底图分析发现,现有的养老照料中心主要分布在乡镇东西两侧,北部地区相关设施仍较为缺乏,还需进一步改善。”黄沙腰镇副镇长雷泽远介绍。

还有乡村转型中常见的搬迁工作,现在只要在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数据驾驶舱输入目标转移人口数,就能一键分析更适宜搬迁的自然村,通过地图叠加,还可以看到所有自然村分布情况、涉及自然村数量、对应建设用地总面积,为各乡镇精准实施易地转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不搞‘一刀切’式的村村振兴,而是进退有序推进村庄建设。”提到“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未来应用,遂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谭国庆表示,“这既是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山区县共富先行的一项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