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丨军营村: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探索生态强村之路
来源: | 作者:综合中国网等 | 发布时间: 2024-11-06 | 1081 次浏览 | 分享到:
军营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曾是贫困村,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策略,实现了从“偏僻穷山村”到“富美新农村”的转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200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元。军营村发展特色茶产业,生态化改造老茶园,引进新品种,提升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军营村还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了村容村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地。

军营村全景(杨进福 摄)

整洁的村中街道,栋栋红瓦民居小楼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山林、茶园环抱着村庄,清澈见底的九龙溪水从村中流过……一幅“天蓝、水清、山绿、物丰”的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军营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境内,坐落在厦门第二高峰状元尖脚下,海拔近千米,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驻军练兵,故此得名。由于海拔高、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这里曾是厦门出了名的贫困村。30多年来,军营村始终牢记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传统茶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实现了从“偏僻穷山村”到“富美新农村”的蝶变。2023年,军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是1997年的24倍多。

军营村先后获得福建省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生态发展

山上树绿山下茶绿 持续探索生态强村路

从厦门市同安城区出发,驱车沿着崎岖的山区公路行驶约1小时才能到西北部高山中的军营村。在20世纪80年代,军营村属于山高路远,土路难行,资源极度匮乏,那时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00余元。为摆脱贫穷,村民种植传统茶叶,山上林木被砍伐殆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被生态“绿衣”包裹着的军营村(陈嘉新 摄)

20世纪80年代末,军营村开始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多届村两委通过“党员带头做示范,群众参与同配合”,植树造林近4000亩,涵盖樱花、铁冬青,台湾栾树,红锥树等十余种树苗。同时,村民开始注重生态修复,植树造林,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已成为军营村的最大财富和优势。近年来,军营村发展多种特色生态农业,围绕振兴茶产业,生态化改造老茶园6500多亩,引进金观音、单枞等茶叶品种,打造有机、绿色、生态、环保优势的茶园。

为了改变传统茶园粗放管理现状,村两委带领村民首先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对老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发高品质茶叶产品,提升茶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军营村的茶叶品质显著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茶商纷纷前来,体验茶园风光,品尝军营茶香。茶叶外观好了、质量高了、价格也涨了,茶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军营村将增收的目光投向“固碳作物”—茶树2022年,全国首个农业碳汇服务驿站在军营村设立,很多村民第一次听说“卖空气”。当年军营村开发茶园碳汇面积5715亩,增加碳汇收入14854元,而现有的生态公益林也在持续推进开发碳交易产品。不仅如此,凭借全村608亩天然林、4022亩公益林,村集体每年还可领取森林生态补偿金237600元。2023年军营村的两单“碳票”交易:全村茶树“碳票”被打包出售给厦门一家企业,村集体共实现增收9万余元。

 

产业振兴

发展特色茶产业 焕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彰显乡村本色。茶叶经济是军营村的支柱产业,为了发展传统特色茶叶产业,军营村建设了加工厂和配置了机械设备,茶叶从种植、采摘,到炒制、加工,再到包装、运输,都可以在村里完成。

军营村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村镇干部带领社员到制茶业发达地区学习工艺,学后向全村推广先进技术。在传统种茶、制茶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品种、新工艺,军营村打造出自己的高山茶叶品牌,其茶叶远销至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军营村茶农在茶园采茶(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生态美”的带动下,乡村旅游产业也蓬勃发展。近年来,军营村着力于把产业资源、生态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

军营村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交界,群山环抱,远离都市喧嚣,常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0摄氏度,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因此,民宿、营地以及各类体验类项目也红红火火发展起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军营村进行创业,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等项目开展得更加风生水起。目前,全村仅民宿已开办了70多家。

军营村虽然变富了、变美了,但仍保留了闽南特色。军营村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了“闽南小九寨”的七彩池、半亩方塘、省级非遗莲花褒歌、九龙溪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军营村七彩池美景。(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几年,旅游业也成为村民的收入之一。2023年,军营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近5年来,军营村全年平均游客量达到65万人次,入住年平均游客量达6.8万人次。军营村成为厦门周边最受青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5月,军营村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和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同授予金牌旅游村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环境优化

持续整治人居环境 绘就和美“新画卷”

家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条小溪从村中蜿蜒而过,清澈见底……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墙绘给村落增添绚丽色彩,如今的军营村焕发新颜。

 

军营村新貌(陈嘉新 摄)

曾经的军营村不仅生态环境恶劣,村里的卫生环境也困扰着村民的生活。土坯搭建起来的旱厕,一到夏季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村民散养的鸡鸭满村跑,随处是粪便;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九龙溪,溪水常年发黑成了臭水沟。

为彻底改变这一环境状况,市、区、镇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推动军营村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村容村貌、生活污水以及九龙溪小流域治理。

军营村首先综合治理了九龙溪小流域983米,清理河床底泥、在河岸两侧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草、修建了鹅卵石步道等。经过3次治理,现在的九龙溪清澈见底,古桥古树韵味悠长,田间变公园、步道变绿道,白石板替代了黄土地、田埂道也铺上了鹅卵石,形成了以“乡愁”记忆为主元素的景观溪。

同时,军营村还埋设污水管网,建设一个日处理75余吨的生活污水湿地处理场。近几年,军营村做了整体规划,铺设了户户通公路,让小汽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动员村民填埋旱厕、修建公厕。如今,村口宽敞的停车场上整齐排列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村路干净、花木成畦,广电网络一应俱全,夜晚也有路灯撒下一片片明亮。

如今,经过旱厕填埋、道路硬化、裸房整治等系列措施,军营村房前屋后换了新颜,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得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美村”和乡村旅游休闲地。

 

 

综合 中国网 求是网 厦门日报 北青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