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丨桥下村:特色产业引领 探索订单农业模式 促进乡村融合发展
来源: | 作者: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推介部 | 发布时间: 2025-06-14 | 89 次浏览 | 分享到:

桥下村远景图

在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的南部,坐落着生机勃勃的桥下村。长期以来,柑橘产业是桥下村经济的重要支柱,2380亩的柑橘园年产量可达850吨,是当地引以为豪的特色产品。2011年,全村总产值就达到64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22元,展现了其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桥下村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柑橘产业为核心抓手,同步引入木通果规模化种植技术,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产销联动”三维驱动,探索出一条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同时,在省、县两级专家团队驻点指导下,桥下村逐步构建起“特色农业+生态治理+文化培育”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顺昌县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重要节点。

2020年12月,桥下村入选2020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柑橘);2022年10月,入选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023年,被列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百村千品”挂钩村。

特色产业引领

发展“一村一品”柑橘产业激活乡村经济

柑橘,是顺昌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种植柑橘是桥下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桥下村嵌入顺昌县柑橘产业整体布局(全县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12万吨),作为省级示范村引领区域发展。

为了发展振兴柑橘产业,桥下村首先在政策上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2022年,桥下村获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一村一品”柑橘产业升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村打造。

桥下村利用科技引领驱动绿色转型,通过‌规模化种植与标准化生产,促进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依托全县柑橘绿色高产高效项目,采用省级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智能防虫等技术,建立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动2380亩果园提质增效。

为了支持柑橘产业发展,桥下村建成柑橘产后处理中心,实现分拣、包装一体化,延长产业链价值。2023年备案设施农业用地0.2696公顷,用于柑橘产后处理项目(如清洗、包装),配备商品化生产线,强化产业链后端环节。


桥下村村民在包装柑橘(新华社图)

桥下村还重视柑橘技术推广与品牌建设,创新推广“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产业化模式,依托柑橘协会指导病虫害防治,推动“顺昌芦柑”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柑橘的‌销售渠道上重视多元化,桥下村整合“电商平台+线下展销”,参与顺昌县柑橘销售国内国际双循环布局,针对海内外市场分等分级销售,拓宽农民增收路径;还通过农旅结合(民宿提升工程)和“双循环”销售体系,让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复合型产业跃升。2022年该项目获扶贫资金支持,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金色引擎”。

此外,桥下村依托20余亩木通果种植基地(品种含“八月炸”“九月黄”),通过科学剪枝、有机肥改良土壤(豆粕+菇渣发酵)提升品质,2025年预计总产量达3-4万斤。该产业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成为县域特色农业新名片。

桥下村木通果种植园

桥下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6万元,木通果产业带动农业产值增长15%;未来计划扩大种植至50亩,打造“木通果采摘+生态观光”农旅综合体,融入顺昌县“四线N点”全域振兴布局。

产业联动发展

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探索订单农业模式

走进桥下村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生机盎然,种植基地内600亩“订单蔬菜”陆续成熟,当地农户抢抓时机,在田间地头收割、捆扎、搬运、装车。

农户田头采收忙

成捆的小白菜整车准备外运

近年来,桥下村积极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隆顺果蔬农民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免费上门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全程跟踪,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格收购回去,与周边大型商超、农贸批发市场等签订了供需协议,订单交由“订单蔬菜”企业负责种植、生产,畅通企业销售渠道。同时,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跟踪服务等措施,助力“订单蔬菜”企业提质增效,为他们种植生产保驾护航。

桥下村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种植销售模式,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因先生产后销售易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在今年2月底,当季种植的100多亩优质小白菜已被提前预订,成捆外运至预定地。

下一步,桥下村还将持续加大“订单蔬菜”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全镇蔬菜产业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建设步伐,降低种植风险,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产销的“最后一公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新华社 东南网 闽北日报 顺昌融媒体中心等

合稿:文剑

编审: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