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丨富川村:发展特色产业绘新卷 活化利用土楼谱新篇
来源: | 作者: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推介部 | 发布时间: 2025-06-28 | 1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富川村远景图

行走在永定区下洋镇富川村,古朴的土楼点缀山间,千亩梯田层层叠叠铺展至山脚。智能大棚里金线莲舒展枝叶,修复一新的明清土楼传来采茶戏的咿呀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富川村位于下洋镇集镇西北面,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约1700人,党员51人。曾因“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被列为省级贫困村,2018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空心化率高达62%。近年来,富川村立足资源禀赋,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为主线,深耕特色农业种植,活化土楼资源创新文旅模式,探索出“党建强基、产业造血、文化铸魂”的振兴路径。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为边界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2015年10月,富川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23年,被列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百村千品”挂钩村;2024年2月,入选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对象。


特色产业赋能

探索创新机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富川村依托1400亩耕地与万亩林地资源,以“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动模式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年产值稳步增长,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特色种植提质增效。规模化种植蜜柚、橙子、早熟李子等水果,建成富川蜜柚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种植标准。2024年蜜柚产量达3000吨,借助农村电商溢价销售,单价较传统渠道提高35%;2025年种植面积突破1800亩,年产值2300万元,带动超65%劳动力就业。此外,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机制开发2000亩山地种植蜜柚、脐橙,带动村民年增收超700元/户;2024年建成65亩中草药基地,延伸产业链开发柚花茶、柚皮糖等衍生品,年加工鲜果800吨,附加值提升40%。

富川村李子特色种植


生态养殖循环发展。依托龙岩市富强盛农牧业有限公司开展牲畜养殖与技术推广,年出栏生猪超2000头,配套农产品初加工;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反哺果园,形成“种养结合”绿色链条。


产业融合激活动能。通过机制创新构建以特色种植为核心、生态养殖为支撑、乡村旅游为延伸的三产融合体系,实现从贫困村到振兴样板村的蜕变。


富川村一角


文旅融合创富

挖掘土楼资源 创新发展乡村旅游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富川村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对村内18栋明清古民居实施"修旧如旧"改造,建成客家民俗博物馆。通过“微改造”手法修复古驿道2.3公里,保留原有鹅卵石路面风貌,获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点。同时以土楼资源为核心,开发休闲民宿、农耕体验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

富川村的荣禄第位于豪仕窠自然村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永定古民居建筑的典范。2018 年,荣禄第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门门楣、嵌字对联及石刻门簪等都极具艺术价值。通过保护这些古建筑,不仅传承了“福”文化,展现了深厚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富川村荣禄第古建筑

永定区下洋镇富川土楼群,被誉为“一甲土楼”,坐落于福建省道福三线右畔,毗连“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毗邻中国著名侨乡中川古村落。依托毗连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华侨、美食和温泉等资源优势,富川村开展“土楼党旗红、景区争先锋”活动,建立餐饮、住宿、销售和农业观光等4个旅游要素党支部,发展集土楼度假、水果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实施“党建+旅游”的发展模式,增强旅游承载力。

富川村被誉为“一甲土楼”水源楼

富川村土楼群‌

富川村依托富川土楼群和毗连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资源,打造"游土楼·品蜜柚"农旅线路。开发土楼夯筑技艺体验、客家打糍粑等非遗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2024年建成的中草药研学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650亩。


此外,富川村开发"采茶戏+土楼夜游"特色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富川村通过吸引乡贤投资建设“土楼秘境”民宿集群,23户村民以房屋入股,户均年增收1.2万元。2024年新建民宿600平方米,年增集体收入7.5万元。

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合作社收购农户水果、土特产供应旅游市场,实现"产供销游"一体化。

站在富川村的观景台远眺,层层叠叠的土楼瓦顶与郁郁葱葱的柚林相映成趣,这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画卷,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


来源:福建日报  闽西日报 东南网等

合稿:文剑

编审: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