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区域政策及措施汇编
来源:腾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3-18 | 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乡村振兴区域政策及措施汇编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的推进实施明确了思路,提供了路线图和指引。

下文汇编了若干个省市的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的全面顺利推进。

1. 河南省:制定未来五年乡村振兴路线图2021 年9 月,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文件,分别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划定未来五年河南省乡村振兴的“路线图”。

产业振兴——初步建成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到 2025 年,粮食产能稳定在 1300 亿斤以上,初步建成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6500 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 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67% 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5 万元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人才振兴——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到 2025 年,乡村人才振兴取得重大突破,乡村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生态振兴——要走在黄河流域前列到2025 年,乡村生态振兴走在黄河流域前列,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新增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 6000 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40% 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4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5%以上;完成国土绿化造林 754万亩、森林抚育 1920 万亩、退化林修复 267 万亩,湿地保护率达 53.21%,森林覆盖率达 26%。

文化振兴——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到 2025 年,力争全省具备条件的镇村都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 60%,建 成1000 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乡村文化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组织振兴——乡村党组织组织力全面增强《河南省乡村组织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 年年底,乡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增强,创建五好乡镇党委达 50% 以上,基层党建示范村达60%以上,“四有四带”村党组织书记达 80%以上,全省所有行政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年经营收入超过 5 万元的达 80% 以上。

2. 河北省:15 项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1 年,河北省乡村振兴局、省农业农村厅等 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统筹整合各方资源,通过 15项政策措施集中支持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意见指出,将原 62 个贫困县全部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十四五”期间防止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2021 年—2023 年,对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原 45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延续执行整合试点政策,原则上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含提前下达资金)当年安排的资金县均投入规模不低于其他县的县均投入规模。

实施意见强调,2020 年及以前发放的扶贫再贷款可按规定展期,现有的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在优先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内搬迁农户安置用地和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用地,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可以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防贫监测对象实现就业,力争生态护林员每年稳定在 5 万人左右。

3. 天津市:立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2021 年9 月27 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于 2021 年11 月1 日起施行。根据《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天津市实施了五大振兴推动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发展效果显著,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乡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乡村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等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治理和解决,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而制定《条例》,就是把这些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条例》根据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定位和“大城市、小农村”特点,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原则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形成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上下衔接配套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完备的法治保障。在壮大乡村产业方面,《条例》明确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依托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同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此外,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明确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支持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条例》强调突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首先是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建立健全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此外,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新型建造技术和绿色建材,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宜居住房。

4. 四川省:为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分类考评激励办法2021 年 10 月 12 日,《四川省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激励办法》正式印发。根据《办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开展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和示范村考评激励的同时,新设置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市、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所辖乡镇、行政村,所有 176 个涉农县(市、区)将分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市、区)三大类进行考核。《办法》明确,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所辖乡镇统一纳入乡村振兴先进乡镇考评;全省涉农县(市、区)行政村则分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两大类进行考核。四川省将每年考评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10 个、成效显著县(市、区)15 个、重点帮扶优县(市、区)10 个、乡村振兴先进乡镇 5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500 个、重点帮扶优秀村 200 个,并给予正向激励的“真金白银”。其中,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将一次性给予600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成效显著县(市、区)将一次性给予 400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重点帮扶优秀县将一次性给予 400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将一次性给予 50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次性给予 6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重点帮扶优秀村一次性给予 60 万元财政资金补助。

5、广东省: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在乡村振兴考核中一律不能评优2021 年 11 月,广东省举行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座谈会,对广东省“十四五”时期及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再研究、再部署、再推动。会议指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科学规划。一是要切实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不能重表轻里,不能搞虚假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等无效实施,更不能不作为、虚报数据、编造案例;二是要切实解决政府干、农民看的问题。在财政资金使用上,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支出;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护上,要探索农户合理付费机制;三是要切实解决系统规划不好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建设、逐步提升;四是要切实解决照抄照搬城市建设模式的问题;五是要切实解决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做到设施与运维管护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六是要切实解决重典型示范、轻全面推进的问题。会议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市要成立市委副书记或市委常委担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有力推进工作落实;二要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持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投入,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管护等经费。同时,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乡贤等,通过“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6·30” 活动支持乡村建设;三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实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到哪里,长效管护机制就覆盖到哪里,做到管护有制度、有经费、有人员、有监督。会议提出,从 2021 年开始,没有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县(市、区)在乡村振兴考核中一律不能评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广东省乡村振兴考核的主要内容,省乡村振兴局将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按照“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定期评估督查各地各部门工作情况。省已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监督工作机制,每季度委托第三方对 21 个地市各抽取 1 个县(市、区)进行暗访,掌握基层真实情况,日常监督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各地要同步建立乡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