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丨“五抓五促”开辟乡村振兴新路 福建省乡村振兴“两会”案例——南靖县坂场村
来源:福建省乡村振兴“两会”公众号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7-01 | 135 次浏览 | 分享到:

走进省级乡村振兴示点村——南靖县和溪镇坂场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成片成片的毛杜鹃映入眼帘,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坂场村位于和溪镇东北部,与漳平永福镇毗邻,全村共446户,1524人,其中党员60人。近年来,坂场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五抓五促’,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抓组织振兴,促‘战力’提升,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我驻村的首要工作。”省体育局派驻坂场村第一书记范霖说。一上任,范霖就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健全村级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提升,战斗力明显增强,“领头雁”作用更加凸显。

在坂场村村部,一幅亮眼的绿色航拍图展现在眼前。这幅亮眼的航拍图不仅是村容全貌的展示,而且还是一幅全村党建网格化示意图。它将全村划分成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4名网格员。每个网格的人口数据、人口情况、花卉苗木品种及种植面积都清楚地标注着。“网格长都是村里的党员,他们负责指导、带领村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范霖介绍道,“我们把会议定在现场、党课讲在田间、学习设在基地,让‘党建引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为帮助脱贫户致富增收,坂场村党支部多年前就建立党员示范挂钩帮扶制度,设立 13个示范岗,每个示范岗配备1名党员,挂钩帮扶15至20户种植户及脱贫户,并要求党员主动到挂钩户家中、田中,在种植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

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是坂场村的优势产业。依托村“两委”干部的力量,坂场村抓产业振兴,促“实力”提升。

村里大力培育“农业+ 旅游”“农业 + 电商”等新型业态,打造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范书记利用空闲时间拍摄和制作视频,生动展现了坂场村的良好生态与特色产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更有不少客户观看完视频后,前来村里参观考察。”村党支部书记李扬山高兴地说。

在范霖和村“两委”牵头下,漳和花卉苗木合作社党员带头、引导种植户线上推广产品。目前,已开通网上销售平台2个,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从事花卉苗木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量价齐升、产销两旺。村民年出售苗木3000万棵,人均增收14000元。

产业发展需要以人才为支撑。坂场村同时抓人才振兴,促“功力”提升。一方面,村“两委”通过强化培训提技术。目前,坂场村与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成立“博士工作站”,定期邀请闽南师大教授和市县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授课。目前已开展实地培训指导3次,累计组织培训923人次;另一方面,强化合作提品质。村里创办漳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加强与4家台企合作,注重花卉苗木品种改良,增加种植效益,注册“漳和”牌花卉苗木集体商标,由党员带头组建一支20多人的销售队伍,常年在广东、浙江等地从事花卉苗木销售,形成坂场村花卉苗木产业的区域性品牌。“无论组织振兴,还是产业振兴,追根究底是人的因素。”范霖说,“我们需要通过抓文化振兴,提高全体村民的素质,促‘内力’提升,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游奠定基础。”

坂场村是南靖县革命老区基点村,红色文化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抓实红色教育。镇里利用原南华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坂场乡苏维埃政府(坂场乡革命委员会)遗址、革命烈士游玉春就义处等历史遗迹,建成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总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对村民实施红色精神熏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两委”还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感受信仰力量,赓续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为抓实移风易俗。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遏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通过村LED 党建宣传屏幕、文化宣传长廊等载体,积极宣传党史、科学和法律等知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村是福建省生态村,生态资源丰富。多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裸房整治力度,切实强化流域水环境治理,多措并举抓环境、整环境、美环境,打造美丽坂场。下一步,要在已有‘抓生态振兴,促魅力提升’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生态建设,让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更深层次融合,让村民们都能依托‘生态绿’,走上幸福路。”范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