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典型案例丨党建引领打造绿盈乡村
来源:福建省乡村振兴“两会”公众号 | 作者:朗月 彬彬 | 发布时间: 2022-07-12 | 126 次浏览 | 分享到:

竹口村位于南安市官桥镇镇区北12公里处,村落呈长方形。村庄环境优美,村口有文化墙、党建文化长廊、和谐广场、将军公园、灵安公园,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岩。整体格局衔山傍水,“一碧千里”。

近年来,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无论是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我们自始至终把握一个关键——要高扬党建这杆红旗。”村“两委”干部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此,竹口村按照“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多位一体奏响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多元联动“三重奏”。

为抓好党建工作,村“两委”创新打造“四个学”“六个一”“两种措施”的“四六二”党建模式,建强村级党组织,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四个学”主要是注重加强班子自身建设,通过“两委”班子“带头学”、授课送书“辅导学”、亲临现场“体验学”、互联网+党建“随时学”等“四个学”的学习方式,抓党建引领治理,实现共治格局好;“六个一”主要是促提升。竹口村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四确定为“党员固定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学习1篇理论文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缴纳一笔党费、汇报一次承诺事项进展、商讨一批村务,以规范党员政治生活的“仪式感”,校准党员履职尽责的“生物钟”;“两种措施”为的是增成效。主要是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强化两种宣传措施,编印《醉美竹口》《翠竹亭》《竹声》等“口袋”宣传材料,定期收集整理党的理论政策动态、惠农政策等;组建一支理论宣讲小分队,邀请镇村干部和农村能人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等,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增强基层党员群众理论认同感。

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村“两委”带领群众合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以“三清两改一建”人居环境治理为抓手,打造生态宜居的村庄。为让村庄“靓美”起来,竹口村投入500万元,整合老人协会旧址、村民旧厝及杂地等,将之建设成现今为3200平方米的和谐广场。广场配套建设凉亭2座、儿童游乐区、标准化灯光篮球场、露天健身区、乒乓球室,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种植花草树木30余亩,并对种植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村容村貌协调美观;将环村道路拓宽,成为8米宽的双向车道,安装生命安全防护栏,并对沿途亮化工程进行提级改造,极大地便捷了村民和游客的出行。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村庄环境的改造,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振兴文化,竹口村创意性地投入20万绘制特色文化墙30处1200平方米;竖立党建文化长廊10余作雕塑。同时,建设竹口村农村幸福院、竹口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使竹口村老人老有所乐;成立广场舞队、军鼓队、腰鼓队,改变村民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设立“善行义举榜”,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村蔚然成风。

眼下,竹口村已形成“一墙一廊三景五塔”的文旅服务供给格局——一墙:“文化墙”;“一廊”党建文化长廊;三景:“和谐广场”“将军公园”“灵安公园”;五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岩”,乡村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

“文化墙”是竹口村一道最具特色的靓丽风景。村“两委”将村主干道旧宅外墙,全部手工彩绘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墙”,以村庄的景点,比如石人沟景点、五塔岩风景区、普照寺、田野风光、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绘出一幅幅反映历史或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充满创意:一座石头屋临路的外墙上,一个戴草笠挂着毛巾的老人正在犁田,前面是一头默默使着劲的黄牛,惟妙惟肖;村中道路旁一幢二层的石头房外墙的风景画上,远处蓝色的天空,下方竹林、绿树成荫,一群白鹭在自由飞翔……

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荣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墙体原本都是空白、废置的,如今华丽转型,成为一面面崭新的彩绘文化墙,既美化乡村生活环境,还成为宣传我们特色文化旅游村的重要名片。”

“这些跃然于墙面的手绘画,使得墙体和建筑变漂亮了,村庄也更美,也让我们村民更加了解、更加热爱竹口村。”78岁的王振锭老人,每天经过这些“文化墙”,都要走上一圈,驻足观看。感受到村里新变化、新面貌的老人,也做起“文化推广员”,常领着外面的亲戚朋友参观竹口村。

多年来,竹口村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评“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村”“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绿盈乡村(中级版)”等荣誉称号,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