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临海,鸢飞鱼跃,阡陌交通,青山绿水。坐落于连江县苔菉镇的东北部,茭南村扼南北航道之咽喉,素有福州“天涯海角”之美称。
曾经的茭南村以渔业捕捞为生,随着村内平流尾地质公园的保护性开发,短短几年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渔村飞跃成热门网红景点,游客纷至沓来,渔村焕然一新,实现了全体渔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近年来,茭南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州最美婚纱拍摄乡村、平安建设先进集体;2021年,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茭南村也榜上有名。乘着新时代的春风,茭南村褪去了“小渔村”的历史标签,走出了一条以平流尾地质公园景区为核心,旅游产业融合乡村建设、休闲观光的新路,展现了百姓富、文明兴的发展新图景。

平流尾木栈道
因地制宜
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茭南村背山面海,风光旖旎,千万年的风浪冲蚀造就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海岸线长约3.9公里,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著,可供发展旅游产业。在“党组织+合作社+村民”的新发展模式下,全村65%的村民共集资了370万元对这块闲置的礁石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成功打造了平流尾地质公园2A级景区。
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茭南村因地制宜,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为渔村带来人气、注入活力。按照“一基地、一平台、 一季、一馆、一空间”的规划理念,通过改造周边闲置鲍鱼场厂,配置“海洋生态洞穴艺术展览馆”、“海洋文旅空间”等,推动“海洋文创+旅游”落地实施。
现在,茭南村实现了“资源—资产—资本”的良性转化,景点年均收入600多万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提升村民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带动就业岗位300多个,促进当地各项特色产业发展,如土特产、特色小吃、民俗业等。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帮助村民就地就业,为顺应新型互联网潮流,村民积极利用直播、抖音、淘宝等线上营销渠道,拓展农副产品销路,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造就乡村新型职业农民。
文旅结合
擘画振兴新蓝图
作为千年渔村古镇,茭南村深度挖掘渔村文化,为游客打开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一个窗口。每逢重要节日,当地便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游海神、海上龙舟节、烟火文化节等活动(游海神文化已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茭南村与马祖列岛仅隔4.6海里,两岸渔民多有接触,近年来,还与马祖南竿乡牛角社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古村落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造福两地同胞,丰富渔区群众文化生活。
茭南村处处有文化、满眼皆美景。为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培育文旅经济产业,茭南村根据市场需求,从全域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完善平流尾地质公园配套基础设施,新建精品示范一条街;推进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在保留景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茭南古街进行修缮,建设“茭南往事”咖啡屋等怀旧业态风格场所,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旧村委楼改造为茭南村全域旅游招商、运营、服务中心;海滩边建筑地块以现代风格,打造具有浪漫、文艺、狂欢气息的艺术街区。茭南村以文旅为核,以商业为体,以艺术为魂,以点连线,以片成面,实现在平流尾玩,在古村落吃,在沙塘游,在民宿住的全链条休闲旅游示范带。

要促进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强化品牌塑造,将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以品牌促发展。茭南村策划平流尾讨海音乐节,以山海音乐节、特色音乐文旅活动等形式,打造音乐文旅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渔港文化与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首届平流尾讨海音乐节吸引了近2000余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同时,依托平流尾地质公园建设一“菉”有你党建馆,打造全县首个党建IP一“菉”有你,引入互动打卡、网红拍照、红色文创等元素,将其打造成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苔菉镇党建广场串联形成“现场教学+苔菉实践”的教育培训路线,实现党建与旅游同频共振。
提质增效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作为特色品牌,茭南村加大虾皮产业品牌培育力度,推广规范化加工技术,先后培育形成了“大佶茭南”、“海威虾皮”、“连兴虾皮”等一批特色品牌, 并通过“互联网+实体”的线上线下双重经营模式,提高了“茭南虾皮”知名度。同时不断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利用虾皮、灯光鱿鱼等特色资源优势,将辖区内13家虾皮厂吸纳进来,建立行业联合体,提升市场影响力,实现全镇虾皮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8.6亿元。针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资金需求的企业,对接金融机构争取低息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银对接”,对接朴朴、兴盛等电商平台业务,引导宏裕水产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增创产值。
茭南村做足了“海文章”,用旅游、文化、产业“五线谱”,奏好乡村振兴“交响乐”,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让昔日小渔村获得了品质“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