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河南鹤壁: “五个一”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鹤壁鹤山区乡村振兴局 | 作者:闫艳芳 | 发布时间: 2023-06-02 | 2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标题:鹤壁市鹤山区: “五个一”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抢抓国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用足用活脱贫攻坚期、过渡期的政策和资金,坚持“五个一”发展思路不动摇,集中连片打造“北斗七星”传统古村落群,利用“引洹入新”水系工程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构建以水休闲、健康运动、药膳养生为一体的山地康养度假集群,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规划乡村旅游构建“一张网”

鹤山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旅游资源、内外交通道路,尤其是各自然村的石屋民居、文物遗存、礼仪民俗、山货特产等进行认真摸排,优先启动了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王家辿为核心的西部山区特色乡村游,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助推山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图片


根据王家辿等七个传统村落的天然分布,提出了“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的旅游概念,结合其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确定了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带脱贫的发展思路。

政府引导 打造品牌效应激活“一池水”

鹤山区坚持政府统筹、市场主导、独立运营、监管跟进的运作模式,结合“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的发展思路,集中优势资源、融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西部山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部门整合衔接资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的绿色发展模式,利用“北斗七星”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研学基地等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和增收。

教体部门建设的健身步道贯穿山顶、林间、谷底,成为游客锻炼体魄的好去处。

交通部门积极主动与省市主管部门对接,让太行山高速鹤山站规划到了景区大门口。

林业部门实施封山育林和山体绿化工程,实现一年四季见花见绿。

水利部门通过“引洹入新”工程,让区域内新庄河由夏季泄洪沟变成了十里画廊。

住建部门推进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让古村“旧貌换新颜”。

文旅部门立足太行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多处红色研学和寻觅乡愁记忆的心灵家园。

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开发药材种植和特色养殖,丰富了“后备箱经济”的产品供给。

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建成了一批景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旅游服务平台,让游客用智慧旅游体验“北斗七星”新生活。

脱贫攻坚以来,共统筹整合扶贫、交通、旅游、农业、水利等多个相关部门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带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发展奖补等惠农项目资金1.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王家辿山里人家、西顶村西顶小镇、施家沟李家大院、狐尾沟休闲农庄等品牌。目前已引进乡村旅游开发企业、生态农业公司和农家乐40余家,困难户人均增收1850元,形成了“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务工”的模式,带动效益明显。

图片

衔接资金 撬动社会资本融成“一盘棋”

为拉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引擎,鹤山区充分挖掘“政府主导、多元融资、利益联结、共创共享”推进机制潜力,利用少量扶贫衔接资金因地制宜采取错位竞争的发展路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产业发展,探索建立“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脱贫户”为基本框架的四种利益联结帮扶模式,与群众建立了就业务工、代销代售、生态休闲体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重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拓宽和稳固脱贫户增收渠道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自脱贫攻坚以来,鹤山区累计投入西部山区扶贫衔接资金6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3亿元。如西顶村投入扶贫衔接资金500余万元,成功引进康元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撬动社会资金3500余万元,采取“公司+项目+资产+务工+经营”五合一模式,从村集体和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租赁房屋进行开发改造,一步步从早期的石缝民宿、屋顶小院、古法酒坊向现在的崖壁酒店、天边泳池等民宿华丽蜕变,建成了集民俗体验、古村寻梦、康养度假等众多网红元素于一身的农旅综合体,仅旅游业带动村集体增收近25万元,带动35名脱贫户,人均年增收近1.5万元。如张家沟村投入衔接资金3000余万元,成功引进张家沟村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撬动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打造融旅游疗养为一体温泉康养度假村,伴山静居的“倦客来”游客接待中心和“半日闲”徽派温泉院落已成为鹤壁最具有活力的休闲度假新高地,其影响和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吸引了省内外及周边地区大量游客前来。

随着鹤山区西部山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休闲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已先后有河南恒力化工、北京鼎盛旅游开发公司、河南省中旅集团等多家企业到鹤山区西部山区及传统古村落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政府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企业投资集中开发经营、村民分散规范经营”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同时,探索建立四种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流转”契约联结。充分激活群众参与产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山后靠天吃饭的农户按每年500元-600/亩标准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户除流转土地费用外,还可在自家土地上劳作,获取一定的劳务费用,该模式以合同协议形式进行优化、固化,建成了长期的“公司+农户”的契约型利益联结,户年均增收约1200元/年。

“入股分红”长效联结。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引导党支部组建合作社,将脱贫户纳入合作社社员,整合扶贫衔接资金入股公司,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持续型利益联结模式。

“产业带动”共享联结。借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建筑,由村委会牵头与房产权属人签订入股租赁协议,房产权属人将房屋交予村集体进行发展经营使用,集中打造农家小院、精品民宿等,所产生的租金由村集体和房产权属人按约定比例进行分成,增加群众和村集体的收入,户均增收1万元/年。

“基地务工”保障连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平整、采摘等用工优先保障参与流转土地和辖区内脱贫户、监测户务工需求,与其签订利益联结机制,月增收2000元/人,消除流转土地农户后顾之忧,实现了农户稳定增收。

图片

文旅产业 赋能民生福祉描绘“一张图”

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鹤山区锚定“两不愁三保障”不松懈,始终坚持同步谋划,高位推进,以文旅产业作为第三支柱产业,把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作为富民工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让组织“强起来”。将文旅产业作为全区提升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每周一调度、每月一汇报、半年一观摩、全年一总结,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工作。

让道路“通起来”。充分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高标准改扩建乡村道路243公里,新建村道134公里,山区道路由原来的4.5米拓宽至6.5米,单车道变双车道,形成了畅通便捷的乡村旅游道路环线;建设健康步道、运动廊道15公里,游客康养运动体验日趋完美。

让水系“串起来”。整治水利设施36处,“引洹入新”和景观化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新庄河由夏季泄洪沟变成七星谷十里画廊和四季景观河。

让设施“建起来”。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完成43个村文化室、卫生室等公益性设施建设。

让旧房“改起来”。实施脱贫户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省保民居保护460户,易地扶贫搬迁199户654人。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鹤山区完善山村用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绿化、美化荒山、矿坑3万亩,打造村内外景观1150处,一批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游客中心建成投用。

图片

另外,鹤山区在保持山村古朴风貌的同时,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和游客体验,促进了乡村更加生态宜居,实现了乡村由“居”到“景”初步转变。施家沟、张家沟等7个村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姬家山镇获评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村企联建 强化组织建设拧成“一股绳”

乡村迈大步,关键看支部。鹤山区不断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路线,谋划全域旅游一盘棋,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企联建有广度。积极探索“村企支部联建”新模式,围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党员共育、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同商共议、发展共赢等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头雁回归有力度。着力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以“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为抓手,“回引”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雁阵效应”,打造具有坚强组织力的战斗堡垒,确保党建引领贯穿在基层治理中,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康天平等党支部书记典型。

整治环境有温度。将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先手棋”,推行“支部+网格+党员”工作模式,建立现场办公、联合督导、正向激励等三项新机制,成立18支“党员先锋队”,广泛发动群众扫好“门前雪”、管好“责任田”,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

“五星”创建有深度。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以支部建设为抓手,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大讲堂活动,对全乡支部书记分批次进行培训,帮助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工作能力,持续通过支部建设聚人心、凝力量、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