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团结村:聚合团结力量 奏响振兴旋律
来源: | 作者: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23-05-31 | 5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团结村地处宁化县西部,距集镇所在地3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全村168户702人、耕地面积563亩、林地面积3652亩。这里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2014年,团结村被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协会列为挂钩村实施帮扶,2021年,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再次将团结村列入“3020创建工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结合方面实施新一轮帮扶。今年8月30日,省政协副主席、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执行会长、基金会理事长叶木凯一行前往团结村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现场会,详细考察了解了团结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并给予充分肯定和具体指导。近十年来,团结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运勤和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霞的带领下,通过跨村联建模式,发展小黄瓜、白莲、红色游等特色产业,狠抓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2017年实现顺利脱贫,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9万多元,村财收入20万元,先后获评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五星级农村幸福院”、2021年度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全省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图片

▲今年8月30日,省政协副主席、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左一)、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执行会长、基金会理事长叶木凯(左二)一行考察团结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党建引领,打造产业致富龙头村

宁化是全省第二大严重水土流失区,团结村水土流失严重,很多田地都是旱地,只能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村民收入薄弱而单一。从1987年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运勤,一直苦苦思索产业发展之策。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运勤了解到台商洪老板想找村子合作种植小黄瓜,急忙一路追赶,一直追到厦门机场“截”下洪老板,与其达成合作意向。当时,种植烤烟每亩收入才两三千元,小黄瓜每年可种两季,这让村民们有了动力,将抛荒多年的山垄田重新开发出来,全都种上了小黄瓜。


图片

▲2018年12月20日,时任省扶贫“两会”会长叶继革(右二),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吴俊慰(右四)到团结村调研小黄瓜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省、市扶贫开发协会带着问题“找办法”,进行气候咨询、土壤普查、水源了解和市场调查,进一步认定了适合当地种植的旱作物小黄瓜产业。团结村先后投入350万元,注册成立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宁化县家家果蔬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带动周边21个村乃至周边的乡镇种植小黄瓜2000多亩,让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特别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他们增收致富。村里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厂房出租等方式,实现村财增收。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的罗发妹一家是贫困户。2016年,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帮扶她种植台湾小黄瓜3.5亩,收入1.7万元,同时村里安排她到家家果蔬公司从事小黄瓜初加工,当年就实现了脱贫。2016年初,家里有两名残疾人的张根祝,用市扶贫开发协会的5000元帮扶资金,购买了5头小牛犊,还种植小黄瓜3.5亩,年收入达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梦。


图片

▲2020年7月8日,时任省扶贫“两会”常务副会长林秀贞(左二)领队到团结村调研乡村产业振兴,张运勤(左一)陪同调研


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后,团结村团结周边青平村、凤山村、罗坑村、孙坑村、周坑村,成立团结联村党总支,实施跨村联建、产业联营、抱团发展、规模种植,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团结联村推广完善“党总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营机制,鼓励和引导区域内有经济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参与生产经营,带领联村村民种植小黄瓜1800多亩,年产值900多万元;连片种植白莲4000多亩,建成小黄瓜半成品加工厂、白莲加工厂,实现散户零售转向规模化工厂经营转型。这两年,白莲产业还实现了无人机喷洒作业,每天可喷洒300亩-400亩,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残留污染,为大面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


有了种植黄瓜的成功经验,团结村党支部思索着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与宁化县扶贫开发协会团结协作,在发展小黄瓜产业的基础上,引进建宁白莲作为团结村发展的另一主导产业,将周围500亩土地流转出租,打造了白莲种植基地,千亩莲田莲花盛开时,每年吸引了几万人前来参观。尝到甜头后,团结村开始结合凤山红军街、青平大坑垅生态农场等旅游资源,着手挖掘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推动农文旅产业连片联营,启动建设“一路四区”特色项目,修建了村口节点、赏莲栈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里“联村旅游服务中心”,使该中心集农家乐、住宿、产品展销等功能为一体,成为淮土镇一日游的“中转站”和“停靠站”;瞄准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和周边村梅花鹿养殖场及生态农场的“连接点”,打造集“亲子采摘游、观荷赏鹿游、乡村体验游、红色文化游、生态特色游”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现6个联建村村财增收10万元以上。


图片


目前,团结联村已举办4届荷花节,带动油茶、白莲、薏米、湿籽花生等农特产品销售,实现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财平均增收8万元。返乡大学生、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小霞,借助团结联村“荷花节”品牌效应,积极开发旅游“伴手礼”,在线上线下进行销售,并在包装、精拣、装卸、运输等环节做精做细,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品牌,还增加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吸引了4位大学同学加盟。联村还搭上了产业发展的电商快车,成立了团结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把市扶贫协会资助的30万元全部投入用于地理标志保护,并依托电商平台,将联村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线上年销售额450万元。


图片


  凝心聚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过去,团结村因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下一些老弱妇孺,加上村里没有产业,“造血”功能差,团结村成为贫困村。尤其是人居环境方面,村庄道路狭窄,杂草丛生,民房各搭各建,门前屋后乱堆乱放;牛栏猪舍东倒西歪,不仅破旧不堪,而且污水横流、蝇虫飞绕……如何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改变村庄落后面貌,一直是村“两委”的一块心病。他们积极联系上级住建等部门,争取“美丽乡村”的项目和资金,对团结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房屋,拆建危旧破败的牛栏猪舍等附属房,在房前屋后、闲散边角建设花园,对围墙院落进行修葺,对排污水渠、沟壑进行整治疏通,使过去的“脏”“乱”“差”,变成“香”“洁”“美”。


图片


为突出整体区域村容村貌品质的提升,党总支采取了三项有效举措:一是统一规划。以联村农特产业、红色文化、孝道文化、水土保持为抓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农文旅产业等具体措施,逐步打造乡村振兴“六村一体化”示范区。二是集中实施。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行“多村捆绑、项目捆绑”,畅通六村环形产业路,完善联村公路沿线路灯亮化工程,带动偏远村实现产业收益,村财增收。实施生态水系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提升防洪蓄水能力,改善联村生态环境。三是因村施策。定期召开党总支议事会及现场交流推进会,广泛征集联建村意见建议,筛选谋划区域内群众急需、发展急需的重点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


图片


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提高了,大家的集体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几年前的一次大洪灾中,团结村楮树塘、桥边桥两座桥梁损毁,当村“两委”向乡亲们募款重建时,村民们一改往常的小家子气,家家户户热烈响应、踊跃捐款,危桥得以快速重建,恢复通行。再往后,团结村的环境整治越干越顺。投资110万余元建设河堤修建工程,发挥防汛保安全的作用;投资26万余元安装通组路灯78盏,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投资100万余元,用于新建景观步道、主题小广场、停车场、文化墙等旅游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投资150万余元完成墙面彩绘800平方米、立面改造158栋、绿化道路2公里,打造旅游产业新亮点。此外,村里还先后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荷花休闲公园,修复村前1200米水渠,完成大洪灾后自来水管网及渠道的修复,铺设硬化4.5公里出村路,扩宽村内水泥路2.9公里。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图片


如今,走近团结村,一户户农家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条条村庄道路宽敞平坦,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坐在荷花休闲公园的椅子上,饶有兴趣地看着几个孩子在公园里嬉闹。夏季,在一丘丘翠绿的莲田中,荷叶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铺天盖地、频频摇曳,一朵朵白如雪、红似玫的荷花,让人们心旷神怡。曲径蜿蜒的观景栈道网罗美景,犹如一幅田园风光画,倾倒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令他们流连忘返。


  重塑乡风,打造乡村振兴“市级文明村”

建立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专班。团结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为着力点,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落脚点,狠抓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精气神”的结果。村里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人人参与的工作专班,构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狠抓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对象,要求村“两委”干部、党员干部带头反对陋习、厉行节约、抵制浪费,以点带面,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凝聚人心,带动新风尚的形成,并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和荷花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图片


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标准,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今年,省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补助专款,助力实践站打造提升品牌。在上级党委领导和业务部门指导下,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开展各项以村民为主体的文明实践活动。实践站工作人员轮岗常驻,对村民提出的服务要求认真登记、汇总、协调,力争使他们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发挥好志愿者队伍作用,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队长的党员志愿者等四支服务队伍,各志愿者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管理,组织志愿者培训,让志愿者掌握文明实践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公布志愿者电话,鼓励志愿者认真关爱他人、努力奉献社会、积极报效祖国。创建尊老爱老的孝道文化,坚持“党建+养老”模式,建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设有互助餐厅、休息娱乐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通过生活互助化、娱乐本土化、习俗文明化、服务专业化的“四化”模式,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问题。三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还安排三明市阳光社工,到村里积极开展老年人免费义诊活动,为村民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走访慰问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牛奶等,为留守儿童情感关爱、心里咨询、能力发展提供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看到老人生活好了,在外创业的青壮年更加安心,积极支持村里征地、公益建设等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图片


三管齐下发挥好宣传阵地、《村规民约》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宣传栏、“村村响”广播、横幅标语、LED显示屏、入户走访等方式,党员干部带头宣传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倡导村民群众远离封建迷信,逐步形成弃恶扬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思想潮流。为留守老人、未成年人、困难群众等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司法讲堂、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让群众掌握了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打通传播“最后一公里”。村“两委”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村规民约》上墙公开,从制度上规范村民行为,并开展“文明家庭”、“清洁家庭”、“党员示范户”等评比活动,积极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勤俭节约意识。为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联村妇联组建了巾帼爱心劝导队,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扫的社会新风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调解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也同时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图片


  “五联五建”,打造“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联村党总支成立后,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突出“领头雁”。党总支设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团结村,党总支书记由原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由本次换届退下来的两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及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省下派书记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其他联建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党总支委员。二是建强“主力军”。培养后备干部18人,墩苗干部(大学毕业生)2人,通过镇包村干部引导、老村干部“传帮带”,提高联村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成立“跨村联建”片区妇联、团结联村游客接待中心,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奏响“主旋律”。按照“实事联办,定事联商”的原则,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联合推动。解决了原来支部党员少,组织生活氛围不浓、群众活动单一等问题。在强化组织和队伍建设方面,按照党总支活动要求,对在村和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2019年以来,团结联村党总支结合不同时期的活动内容,提前约定时间,采取手机微信、视频(语音)联线方式,集中或轮流上党课,解决过去各村支部党员少、组织生活不正常、学习氛围不浓等问题。


为统筹好全局,联村党总支整合信息、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实施“五联五建”党建模式,即开展联强组织,构建组织新活力;联旺产业,构建发展新途径;联实基础,构建宜居新颜值;联动民生,构建善治新格局;联融民心,构建文明新风尚。联村党总支把特色种养、农特产品、红色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确定为“联村”三大重点发展产业,采取“大村帮小村、富村带穷村、强村扶弱村”的方式,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步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助力乡村振兴。联建村党总支还将各村实体经济、合作社、群团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布局,完善产业联营机制,树立起了一盘棋理念。同时,能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区域内有经济能力的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生产经营,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团结村农特产品综合加工厂,实现散户零售转向规模化工厂经营转型。


图片


跨村联建为统筹管理民生资源,全力破解民生难题展现了快马加鞭的效应。以前,这6个联建村有关民生设施建设是各村各干各的,开展跨村联建后,各村齐心协力,强化了组织保障,整合了资源要素,许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如联村旅游和联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六村区域环形产业路、以青平村为中心的灌溉系统等设施相继建成,逐步培育壮大了产业发展。从团结村通往凤山等联村的环形产业路长达5公里,它打断了联村的发展瓶颈,也见证了联村村民思想观念的可喜转变。这条路涉及到沿途各村大量农田房屋,不仅需要资金的注入,更需要人心的支持。各村一直想打通这条路,但征地过程遇到不少阻力,村民都断言不可能修通。自从实施跨村联建之后,沿途各村村民代表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共同商议,本着从“大局出发、共同发展”的原则,各村村民纷纷放下个人利益得失,积极推动联村完善交通路网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就打通了这条困扰村民10多年的“断头路”。2019年,青平村灌溉水渠和排灌站投入使用,解决了周边100余户村民200多亩耕地的灌溉难题。2020年,团结联村投资330余万元,扩建2条总长5公里的产业路。此后,团结联村筹资1500万元,实施生态水系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提升联村防洪蓄水能力,改善联村生态环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美丽家园建设,跨村联建全面解读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团结联村党总支办公楼上方镶嵌的“团结就是力量”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必将一路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