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曾是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的真实写照。因地处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故名“溪头”,是一个典型的“山头村”。
近年来,溪头村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秉持“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全村一起上,全民一起干”(简称“一村人”)的理念,坚持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设好村庄,多措并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风和谐文明,让老村“旧貌”换了“新颜”,村民有了“笑颜”。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因“千万工程”而逆袭,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村”。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提升发展实力,拓展文旅业态。图为溪头村星空帐篷酒店。朱向辉/摄
村庄整治凝聚“一村人”
“瓷土粉碎、过筛、淘洗、沉淀、去杂质等多道工序都需要用水,但从前的污水处理设备都比较简陋,各类混杂物和泥浆水直接排进溪水中,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调侃说这是‘牛奶河’。”村民张则文谈起村庄旧貌时感慨地说。
上世纪“木头经济”时代和瓷土产业兴旺时期,溪头村盗采成风、污水横流,再加上房前屋后私搭乱建的猪栏茅厕灰寮、田间地头乱堆的杂物垃圾,让整个村庄环境状况堪忧,村民叫苦不迭,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自2003年起,溪头村以浙江全面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放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老路子,先后打响“治水战”“环境整治攻坚战”等。
村干部们一次次上门走访对河水影响最严重的青瓷瓷土加工厂,与其商讨治理方案,最终让村里的工厂都建起了沉淀池。之后,村里组织人员对河床淤积的700多米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同时,与沿溪各村签订联合护溪公约,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河道水质明显好转,“牛奶河”从此成为历史。
“牛奶河”治理体现着溪头村“一村人”的治村智慧,而这一智慧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村里的众多难题,还让党员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谈起“一村人”理念,溪头村村民总会提及“八棵树公园”的建设。
2008年,溪头村决定在村口建设“八棵树公园”时,决定把建设的决策权交给村民,让村民与专家共同参与规划设计。
“建一个能坐下休闲聚会的亭子。”“用鹅卵石铺路,赤脚走在上面能锻炼身体。”……村民们纷纷踊跃建言献策,为建设理想中的“八棵树公园”出一份力。正如村民们所盼所想,许多好的想法都在公园建设中被采纳并实现,这让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
于是,当建公园缺资金的困难时,大家踊跃捐款捐物,最终筹集资金5万余元。不仅如此,全村老少还争相投工投劳,一起垒石头、栽绿植、打扫卫生……
从参与式规划到投工投劳再到捐钱捐物,八棵树公园的建设不仅仅美化了环境,也在溪头村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传统。此后,村里每年制定三件民生实事时,溪头村“两委”都会提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把发展要做的事变成村民要做的事,把“全民共想”变成“全民共享”。此后,溪头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就按下了加速键。
“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茅厕、杂物间、猪圈,刚开始拆猪圈的时候大家确实舍不得,但我们相信村‘两委’,他们干这个事肯定是为了大家好。”村民陈佐林说。
在“三改一拆”中,溪头村全体党员当众签订协议:“如果自家亲戚的政策处理不到位,自觉认定为不合格党员。”同时还规定,拆改顺序从党员干部开始,再到村民。就这样,160多个点位共计40000多平方米,原本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仅仅三个月便完成了。
黛瓦粉墙,青石板路,溪清见底,游鱼成群。如今,溪头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扬起绿水青山的帆,乘着“千万工程”的风,驶上了奔向“金山银山”的新航线。
非遗“活化”拓展“一村人”
青瓷艺人是青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15年,阔别家乡20年的金朝军选择回乡继承父亲的古龙窑,传承古法烧制青瓷的技艺,并创建了“古窑里”民宿。
“从记事起,我就经常在古龙窑里看父辈烧制青瓷,后来关注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那时候,我们无法依靠这项手艺谋生,所以我便走出大山去创业,但父亲一直坚守着。”金朝军说。
溪头具有厚重的青瓷文化根基和渊源,村里瓷土加工坊众多,也有着丰富的青瓷古龙窑群,但由于收益不高,导致不少从业者像金朝军一样远走他乡。
2009年,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村里开始系统地推进龙泉青瓷这一非遗的“活化”与产业化。
溪头村对7座近现代龙窑作坊、清代瓷土矿场、水碓等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开展了多形式活态保护。为破除传统龙窑成品率较低面临市场淘汰的现实窘境,溪头村积极策划,每月至少开展1次“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邀请专业的青瓷艺人参与每次的烧窑活动,复刻传统点火、柴烧、开窑的全过程,使龙窑得以燃烧不灭。
每逢盛大的点火、开窑仪式,都会吸引众多传统青瓷爱好者前来观赏,青瓷烧制这一传统技艺点燃了新农村旅游热点。截至目前,已举行120余场复烧活动,“不灭窑火”成功入选浙江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名单。
正是看到村子里青瓷相关产业的良好前景,金朝军和妻子也回到了父亲身边,回到了记忆中的古龙窑。在传承烧制技艺的过程中,金朝军逐渐明白了父辈的传承和坚守。与此同时,他也希望用年轻人的实践为“老手艺”注入“新动力”。在金朝军的带动下,先后有11位年轻人回乡创业,有的重拾制瓷传统文化,有的则办起了民宿。
在溪头村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了“一村人”的治村智慧,“全村一起上,全民一起干”,村内村外人同心协力,推动非遗“活化”以及文旅产业发展。
通过青瓷相关产业链延伸打造,溪头村提升发展综合实力,拓展文旅业态,建设龙窑文化中心酒店、溪头小筑、陌上归人、古窑里等一批特色民宿40余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借助龙泉青瓷这一非遗的“活化”与产业化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溪头。除了返乡乡贤、各地的青瓷爱好者外,同样拥有古龙窑的几个邻近村庄也纷纷前来取经,并组建了“不灭窑火”村庄联盟,推出了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和旅游路线,让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烧出好“钱”景,溪头村“一村人”的范畴也在快速拓展。
三村合并再融“一村人”
“刚开始说要三个村合并,我们心里多少还有点抵触,现在看来真的是好事,把‘一道菜’变成‘一桌菜’,大家都能尝一尝。”村民叶志雄说出了溪头村许多村民的心里话。
2019年龙泉市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听到要并村的消息,村民的不同诉求、不同意见如潮水般涌来。
“合并以后行政村驻地在哪里?村名叫什么?这些都是村民很在意的问题,这其中凝结着他们对家乡朴素深厚的情感。”宝溪乡干部王乐平说。
如何让三个村的村民成为“一村人”?为此,乡里的干部们找各村“两委”干部逐个谈心,把各村干部群众反映的主要意见都汇总起来,多次召集大家开会沟通,对意见分歧较大的环节反复讨论、比较优化、统一思想,最终将溪头村、坑里村、竹垟村合并为新溪头村。
“群众怕丢村子,村干部怕丢位子”,为了让大家合村更合心,合并初期,溪头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新村“两委”会议,制定村“两委”职权清单,理清权责、分清角色,在坚持“五议两公开”民主协商原则的基础上,因人施策、因才分权,让村民办事找得到人、找得对人。
“大灶烧好饭,三个村的资源也远比一个村多,但如何打破村和村之间的壁垒,实现融合发展,稳住这个‘底盘’至关重要。”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说。
“坑里村红色文化是优势”“竹垟村生态好,可以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合并后的村庄发展各抒己见。
最终,溪头村实施资源融合互补,做足红村坑里“红色”文章,建成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仗革命历史馆,2023年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年接待人数达1.2万余人次。同时,融合竹垟村青瓷资源和生态绿色优势,吸纳竹垟村青瓷大师、仿古青瓷奇才传人,做强竹垟村高山茄等蔬菜产业,推动并村后“大溪头”“红绿金”深度融合和新一轮发展。
“在曾书记的带领下,‘两委’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有力,村里运行越来越顺畅,工作也越干越有劲。”溪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周明善感触颇深。
从治理“牛奶河”到建设“八棵树公园”,从解决村庄环境污染问题,再到文旅融合发展、三村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一村人”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一村好风景”的基础上,也培育出“一村好良心”,凝聚全村力量,成为推动溪头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宝溪乡乡长侯兴怡表示,溪头村的蝶变正是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年引领乡村巨变的缩影。下一步,宝溪乡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让更多村庄像溪头村一样提颜值、增内涵,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主办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基金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冶山路24号(省农办旧大楼) 电话:0591-87812890 邮箱:fjfpj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