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福鼎柏洋村:打好振兴“翻身仗”,柏洋村亮出“组合拳”
来源: | 作者:福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 | 发布时间: 2023-07-18 | 163 次浏览 | 分享到:

乡村道路宽敞整洁、联排新房鳞次栉比、街边商铺繁荣林立……近日,位于宁德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的柏洋村,所到之处皆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忙碌的村民们笑容中是掩饰不住的喜悦,青山绿水间,锦绣繁荣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和如今的面貌不同,柏洋村曾经以穷出名。指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柏洋村有25个自然村,70%以上的村民分散在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绝大多数住的是茅草房。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村财负债高达43万元,是一个“无址议事、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典型偏远贫困村,处于“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艰难境地。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砥砺前行,柏洋在新“两委”班子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致富各项决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效,逐渐建设成集工业、农业、旅游、商贸、文化为一体的新柏洋,“华丽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小康建设示范村。


图片

图|福鼎市文体旅局


图片

图|福鼎市文体旅局


图片

图|福鼎市文体旅局


图片

图|李文迪


创办经济实体

乡村振兴,无工不富。柏样村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村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为摘掉长期靠国家补助和借贷过日子的帽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1994年开始,柏洋村实施“兴企创收”计划,积极盘活集体资产,以土地占股30%的比例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厂。为解决农副产品销售,村“两委”班子四处奔波,经过5年的努力,不仅还清了村集体欠下的40多万元历史债务,还略有盈余,为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村“两委”抓住沈海高速福宁路段需要大量碎石的机遇,引进福清市福路建设公司,以石料场折股15%的比例创办福宁材料有限公司,为村财创收20万元,完成了村财的“原始积累”。柏洋村北接福鼎市文渡工业园,2003年,为配合解决园区内饮用水问题,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柏洋畔龙溪和巨洋溪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质好的自然优势,兴建小(二)型渠洋水库,文渡工业园的供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60万元的稳定收入。2005年,柏洋村与村民合股成立“柏洋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45万元。“要致富,先筑路”,为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共建设乡村交通道路15公里,砼硬化路面,路面宽4.5米,实现了各自然村间闭合路网,通路率达百分百。


图片

高速互通口道路拓宽。图|福鼎市人民政府


建设工业小区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不明显是柏洋村实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村“两委”班子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确定了“山海并进、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通过“筑巢引凤”找商机,开发第二产业兴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带人气等方式,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2003年,村“两委”班子抓住浙南产业升级向外转移的时机,在高速公路弃渣地平整土地150亩,建立柏洋村工业小区。通过到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福建申达钢铁有限公司,国兴阀门铸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落户。2008年,村集体分别入股华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国兴钢铁公司和申达钢铁公司,兴建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给工业小区企业等,每年可实现分红和租金收入19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多年的整合、完善、扩充、升级,构成了两大支柱产业:申达公司和合一公司,产值分别达到8亿元和7亿元。


图片

柏洋村村景


做优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态田园建设浪潮的不断推进,村“两委”又一次铆足劲头,推进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立足村域广、山地面积大的优势,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为契机,柏洋人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


2016年,柏洋村引进闽东福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借助邻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岛屿之一福鼎嵛山岛的区位优势,开发建设金山农耕文化园,带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


图片

柏洋金山农耕文化园。图|福鼎市人民政府


图片

图|福鼎市人民政府


金山农耕文化园是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农耕体验以及农产品产销为一体的农耕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项目。园区内种植桃园面积80亩,林下种植25亩,建有孔雀园、鸽子园、休闲观光栈道、微型人工湖、农家乐等,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园内同时建有农耕文化博物馆,由三座仿唐建筑物构成。正中央炎帝馆供奉着高达5.99米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农耕始祖炎帝铜质塑像。同时附有神农架、炎帝尝百草等传统农耕文化的文字解说。左侧展示馆收集和陈列着诸如石磨、石臼、木犁、风车、纺车、棕衣、老竹木器具、老渔具等具有福宁地方特色的农、渔具和生活用具,并配以相关图片、影像和文字解说。炎帝馆正前方自上而下配套有:渔猎、农耕、合一三个广场,展示和体验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全面竣工后,还将不断收集、充实、完善早期各类农、渔具和生活用具。同时将不定时举行春糍粑、蒸年糕等传统民俗活动和农耕体验活动,传递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留得住根脉,记得住乡愁。


建设美丽新村

随着脱贫致富的不断深入,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的想法尤为迫切。针对山区“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问题,柏洋村结合有关政策,通过集体研究,采取免费划拨宅基地,补助建房启动资金,给予搬迁户子女入学,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对21个自然村计520户2270人实现了异地搬迁。


同时,村“两委”结合国家“造福工程”,在中心村建设“永和新村”。永和新村规划整洁,纵横总长 5.6 公里,一幢幢砖砼结构的新式楼房有条不紊坐落在道路两侧。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装上了水、电、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新村内配套了幼儿园、老年公寓等,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图片

柏洋村村景


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升村民的人文素质,丰富村民生活,村“两委”在永和新村周边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永和文化园。


孝文化主题公园内部建有文化长廊、文化广场、花圃、亭阁,微型人工湖等。公园四周围墙、花圃两侧石碑刻有孔子、孟子等以孝文化主题的名言佳句。文化长廊顶部屋檐描绘着尊老爱幼的壁画,弘扬悠悠的中华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亭阁、鲜艳多彩的花蕊、带有喷泉的微型人工湖,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点缀着大自然的美丽。 


永和文化公园园内建有乡村振兴展示馆、党群文化服务中心、廉政教育基地等。乡村振兴展示馆展示着近30年来,为建设美丽家园,柏洋人滴水穿石、持之以恒、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践行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历程。廉政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图片

永和公园


经过多年不懈奋斗,如今的柏洋村,山上瓜果飘香,山下产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2021年全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6.6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000元,村财年收入732万元。柏洋村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