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广西宁明县:创新治理方式 打造稳边固边和谐环境
来源: | 作者:《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15期 | 发布时间: 2023-08-07 | 257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根据最新数据报告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年第一季度群众安全感达99.67%,从去年第四季度广西全区第110名、崇左市最后一名跃升到全区第十名、全市第一名。这得益于宁明县针对长达212公里中越边境线社情复杂、乡村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打出一套“组合拳”,着力提高边境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所取得的可喜成绩。

图片

宁明县爱店镇那党村村委会联合爱店边境派出所开展“榕树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易满玉/摄

“党员地图”打通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3年6月29日,天刚蒙蒙亮,宁明县板棍乡上松村“党员地图”上的无职党员许鸿权就扛着锄头来到田头察看禾苗长势情况。

村民胡绍唐是板棍乡上松村一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看到自家的农田没办法回去打理,觉得撂荒很可惜,于是便找到致富能手许鸿权求助。许鸿权在承包了村里42亩“撂荒地”的基础上,又承接下胡绍唐8.5亩的“撂荒田”用于种植水稻。“耕地撂荒问题解决了,我的水稻种植规模扩大了,胡绍唐每年还能多一笔土地租金收入,真是一举多得!”许鸿权开心地说。

许鸿权是宁明县用“党员地图”调动基层无职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的一个缩影。宁明县积极探索农村无职党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主动作为新载体,创新推广“党员地图”模式,在全县1178个自然屯主要路口亮出“党员地图”,一屯一图,全面覆盖,展示出党员姓名、电话、照片、承诺等信息,让群众“有困难找党员”,打通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行‘党员地图’给我们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城中镇珠连村党总支书记谭伟平深有体会地说,“今年村里的45名无职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地图’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共16起,全村逐步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通过实施“党员地图”,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宁明县全县6230余名农村无职党员身份得到进一步彰显,增强了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弥补了基层管理力量不足的短板。今年以来,宁明县各村无职党员累计接到群众求助4500余次,协助调解矛盾纠纷500余起。

“榕树课堂”提升

干部群众能力素质

如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是摆在乡村基层一线的一道紧迫课题。宁明县通过建好“榕树课堂”,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优化乡村治理环境,较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

榕树,是壮族同胞心目中的“镇村之宝”。在壮族同胞居住的村口,总会有一棵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榕树。榕树下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天然场所,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

顺应群众习俗,宁明县于2009年在明江镇洞廊村开设了第一个“榕树课堂”。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榕树课堂”的平台优势,依托当地传统歌圩、民俗文化,积极组织开展政法宣传、群众大会、商量议事、技术培训等活动,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等人员来到“榕树课堂”授课,上课辅导与山歌传唱相结合,寓教于乐,融会贯通,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榕树课堂”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如今已经遍地开花,成为宁明县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

今年5月初,明江镇洞廊村准备引资把村口大榕树附近的竹林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听到这一消息,部分村民提出反对意见,有的认为修剪砍伐竹子会破坏防洪功能,有的认为如果把竹子砍了会破坏村里的风水。

一时间,村“两委”犯了难。如果让工程匆忙上马,势必会激化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村“两委”借助“榕树课堂”,邀请县里最权威的专家来给村民上课。专家领着乡亲们到竹林现场教学,深入浅出地科学讲解打造竹林景点与防洪和风水的关系。最终,大家解开了心结,一致同意进一步推进这一项目。

“多亏有了‘榕树课堂’,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能力素质,让我们村社会治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店镇那党村66岁的村党总支原书记何夏感慨地说。

那党村是一个仅有2900多人的抵边小山村,与越南山水相连,边境线长达12.5公里。特殊的地理环境,给那党村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严峻挑战。

随着“榕树课堂”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那党村村委会配合爱店边境派出所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开展“国门党建联合体”活动,并时常邀请派出所干警到“榕树课堂”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逐渐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提高村干部依法治理的能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榕树课堂”助推那党村乡村治理焕发出勃勃生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对今日那党村最真实的写照。

“灭火队伍”破解

乡村治理痼疾难题

今年6月26日,宁明县桐棉镇琴清村村民陆某同意把多占用的20亩林地退还给集体,一场旷日持久的林地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个老大难问题能够圆满解决,离不开村里‘乡贤理事会’的帮助。”村党总支书记廖德勤说。

事件始于2001年,当时琴清村那柴屯扩建通屯道路时占用了陆某的一些林地,村民小组许诺用其他山林进行置换,但因当时没有签订协议和明确林地“四至”范围,2012年陆某私自在置换林地上扩大经营面积引发林地纠纷,仅靠着村干部自己的力量调处,效果一直不佳。

为了弥补村“两委”干部力量不足的问题,琴清村适时成立“乡贤理事会”,吸纳村里在外工作或经商的贤达人士和村内有威望的老人,以发挥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理事会成员利用“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回乡省亲的机会多次和廖德勤一起登门,反复做陆某的思想工作,从法律、政策、现实、情理、权益等多方面给他进行权衡分析,努力平衡陆某和村民小组的利益,大家互相让步,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一场长达11年的“马拉松式”矛盾纠纷终于解决了。

乡村治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村干部或者党员队伍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宁明县相继推行建立“农村青年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守土护边志愿队”等多支队伍,它们活跃在乡村治理的第一线,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最需要,它们就出现在哪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乡村治理的“灭火队伍”。

“农村青年理事会”也是这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宁明县坚持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为导向,在全县164个村(社区)推行建立“农村青年理事会”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吸纳成员2785人,让青年人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家乡的需要就是青年人奋斗的方向。宁明县各村“农村青年理事会”成立后,纷纷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大潮中。城中镇农村青年理事会成员深入了解“三清三拆”、乡村风貌提升等相关政策,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工作;海渊镇组织理事会成员座谈,为本村的发展提供新颖、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思路;峙浪乡峙浪社区理事会成员,借鉴外地举办“村BA”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组织,成功举办峙浪社区第四届传统庙会文体交流活动,扩大了本地乡土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