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前乡塘前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3公里,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冠豸山后麓,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475户1589人,属国家森林村庄、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省级传统古村落。
近年来,塘前村通过建强产业、强堡垒、立制度、抓共治、创新招五把“密钥”打开了“乡村治理”的大门,一改“街道脏、水沟臭、综治乱”旧貌,走出了一条穷村变富的治理路子,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
共同富裕是乡村治理的“落脚点”。塘前村分别与连城县税务局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连城县支行创建“村企合作”,引进了神龙生态旅游发展公司,建起了特色漂流、知青文旅、研学教育、田园民宿、烧烤露营、水上乐园等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于2018年2月成功创建“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依托U糖(连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和烟草公司供销一体化供应链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富硒水稻800亩、烤烟350亩、莲子350亩,大力发展圣女果、葡萄、红心火龙果、芙蓉李等休闲采摘农业300亩,有效的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2021年村财收入突破25万元,是2012年的7倍多,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3586元,是2012年的4倍多。

党建赋能是乡村治理的“指明灯”。该村始终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该村不断探索党建新模式,创设“莲廉文化”党建品牌,积极开展“党建联盟”支部共建活动,先后与水源村党支部、县交通运输局第一支部、市农业农村局第三支部、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支部等开展“党建联盟”结对共建活动,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新格局,实现党支部的引领力全面提升,为乡村治理指路导向。
规矩是乡村治理的“保护器”。塘前村始终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四会”组织,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自治格局,充分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前提下,经多方协商修订了符合本村实际且可执行的《塘前村村规民约》,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同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并深入人心,引导村民提高了自治能力。
全民参与是乡村治理的“粘合剂”。塘前村设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16个村民小组建立法治宣传工作最小网格群,成立由村书记任村网格长,村两委包组,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包户的分级网格化制度。同时,开放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便捷的法律基本服务和咨询,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不定期邀请专家和县司法、县公安法治到村开展法制讲座或法制集中宣传,积极培育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共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屡出新招是乡村治理的“助推器”。塘前村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道德建设等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思想和文化引领。同时设立塘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塘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莲廉”志愿服务队,搭建“莲·廉”文化平台,建立“莲廉文化”品牌。运用永基堂、有积楼、宝鉴堂等古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实施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村民绘画传习中心、知青文化陈列馆、奖状陈列馆、民间技艺展陈馆等特色文化展陈项目,通过每月设立“村民开放活动日”,开设“长辈讲堂”活动,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不断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效应。
下一步,塘前村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