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招”不断,新洋村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
来源: | 作者:综合新洋村委会、福州新闻 | 发布时间: 2023-12-07 | 39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洋村位于连江县丹阳镇,距镇区1公里,是革命老区村,也是如今的“网红”村。每到周末,村内的贝里蟹谷景区游客如织,百口泉、天石阵、百丈壁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近年来,新洋村始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融合红色革命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研耕串联的新路子,乡村振兴成果显著,新洋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

自2018年10月开始,新洋村落实 “一人一树”人居环境改善活动,在全村铺开种植了两千多棵树,为森林村落绿色村庄打下了夯实基础,逐步呈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优美景象。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做好环境卫生整治、裸房整治和立面改造等工作。


在充分尊重和保护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尽量“不砍树、不填塘、不占田、不拆房”,从点、线、面推进,抓好人居环境建设。村内通信线路已全面落地,雨污分离管网全面铺设,建设一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垃圾分类整治与引导逐步健全,村民卫生环保意识日渐加强;原有公厕进行标准化提升建设,又加盖了一座旅游厕所;全面开展“一革命五行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做到以点带面、以面推点,建设次第开花、春色满园的幸福美丽新洋。


图片


培育活力产业,建设富足乡村

经过多方谋划,2019年,新洋村以“因地制宜兴产业,因需施策强家业,因势利导促创业”的理念发展产业,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思路,发挥文明生态村的优势和特色,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发挥养殖传统,引进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业

新洋村养殖业原先以农户散养,自产自销的蛋鸡养殖生产方式为主,效率低下,村民收入少,对农村环境也造成较大污染。华翔蛋鸡场项目经过充分调研,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引进国家先进的生产设备及蛋鸡养殖管理方法,实现了蛋鸡养殖的规模化、自动化、量产化。华翔蛋鸡场作为丹阳镇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养殖技术、疫病防控、质量追溯等方面积极推行蛋鸡生产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可追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年存栏蛋鸡30万羽,年产蛋品6000多吨,年产值可达3600多万元。华翔蛋鸡场还结合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加工云端数字控制,规范化管理,是实现乡村“一产”振兴,推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优秀典范。

2、发挥非遗文化,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丹阳镇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公元1197——1199年朱熹带门徒刘砥、刘励到丹阳蛰居讲学,对丹阳饮食文化至今影响甚深。“燕出丹山熠生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都是对丹阳肉燕的赞美。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丹阳肉燕早已闻名海内外,成为新洋村的特色产业。但在过去,肉燕多为作坊式生产,产量不高,产业模式单一且规模有限。新洋村借此名片,充分利用乡贤文化,将村内原石材厂地块进行“腾笼换鸟”,以土地入股方式,与乡贤企业家合作,建设新翔食品产业园,将肉燕、线面、白粿、蛋燕等丹阳美食从传统小作坊转为集约式的流水线生产,提高了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系数。产业园一期投产后已为村民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年租金新增20万元。新翔食品产业园的设立实现了新洋村“二产”的飞速发展和提升。


图片


图片


3、发挥生态人文优势,打造文旅“金牌”旅游村

新洋村紧紧围绕“重点旅游发展村”的建设要求,突出“生态休闲、研学旅游、农业观光”“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文化研学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先后建设了贝里蟹谷景区、新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七星乐园、连天乐农庄、丹新养蜂场、毛豆基地等一批农旅项目。新洋村成为集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图片


一是新洋村党支部根据“红色基因、国学文化、科普教育、耕读传统”的工作思路,盘活利用破败的陈氏宗祠,通过传统国学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沉浸式”复原体验,串联贝里蟹谷和连天乐三星级休闲农庄,多点成线打造中小学文化教育实践研学基地,整合提升新洋村研学观光产业链。二是新洋村以集体土地入股方式,与本村乡贤共同开发贝里蟹谷景区,立足人文、古韵、生态优势,努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旅游观光品牌。同时,贝里蟹谷景区联合新翔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丹阳肉燕+线面”吉祥礼品黄金搭档,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带动村民参与,促进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三是新洋村积极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发展,催生出农家乐、特色餐饮及特色旅游商品等旅游新业态,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模式多元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新洋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引爆点”。


图片


“两学两讲”社会治理,建设幸福乡村

新洋村围绕“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的平安建设工作目标,立足村情,积极探索“学传统重礼仪、学乡贤树正气、讲道理化纠纷、讲奉献促发展”的“两学两讲”社会治理模式。


“学传统、重礼仪”。新洋村通过统一编印宗族谱系简易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明晰村民之间的辈分排序,推崇“同族讲辈分、亲戚重称呼、同乡分长幼”的公序良俗。


“学乡贤、树正气”。新洋村做足“新乡贤”文章,邀请本村籍乡贤、企业家、能人召开恳谈会,发动他们讲奉献、促发展,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设立本村爱心基金会,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奖励优秀在校学生、毕业生,改善留守老人生活。


图片


“讲道理、化纠纷”。一方面搭建一个讲道理平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设置说理室、评理室、调解室为“调解三室”。另一方面组建一支擅调解队伍,针对性地吸纳全村范围内熟悉法律知识人员、调委会成员,在“调解三室”中解答群众身边的法律问题,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普法润物细无声、法治观念入人心。


“讲奉献、促发展”。新洋村综治中心接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网格员每天查看本村30多个布控重点部位、主要路段的监控探头,每月开展重点人员走访、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并发现和收集周围群众对村建设发展的建议意见,全村形成“共建美丽新洋、人人皆是主力军”的发展热潮。


图片


守护好山水,守望好日子。新洋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红色旅游,打响肉燕名片,引导乡贤返乡创业。他们在注重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创新思路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新招”不断,培育出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乘着福州现代物流城发展的东风,新洋村又将迎来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