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潭村:深山里的“文创脱贫”,传统古村再现芳华
来源: | 作者:综合龙潭村委会 | 发布时间: 2023-12-22 | 341 次浏览 | 分享到:

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古村,溪水潺潺,青山如黛,石板路上孩童嬉闹,廊桥古屋隐身其间,游客们忙着在各式文创空间里寻找惊喜与拍照……一派山水如画的农家景色。


而不到10年前,这片美景还被深藏在大山之中。地处深山,竦峙的群峰曾成为龙潭村难以破除的封印。交通闭塞,产业不兴,村里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仅有200多人留守,多为老人和儿童,龙潭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古村,龙潭村内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屋子,但缺乏修缮,残垣断壁,根本没法居住。


图片


面对乡村人口外流、产业凋敝、老屋荒废、文化式微等问题,2017年5月,当地政府开始积极推行村落文创计划,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在短短几年内,曾经沉寂的古村迎来了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振兴,“文创+旅游”让古村再现芳华。


图片


搭建共建平台,创新房屋流转模式

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同中国很多乡村一样,被边缘化的龙潭村90%古宅已空置荒芜。在此背景下,县、乡、村三级组织因地制宜,龙潭村创新房屋流转模式,推出“老屋认租15年”规划,由村委与祖居户主签订15年期限房屋租赁合同,再将这些古宅出租给一些从事文创相关产业的外来“新村民”,“新村民”在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块钱租金。老屋得以“新生”,“新村民”也以较小的代价可以在龙潭村长期定居、生活创业,感受乡村生活。这一举措,吸引了很多有乡村情怀、艺术情怀的年轻人,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才智和活力,也有利于新、老村民深度融合,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座座荒废的古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截至2022年底,龙潭村常住人口已达千人,而且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推进老屋再生工程,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年轻人多了,也将新的活力带进了龙潭村。盘活龙潭村 100 多座老宅,成了龙潭村文创-旅游减贫工作的核心。


图片


龙潭村引入策划专家团队,对文化创意产业“龙潭”进行规划设计并制定建设修缮修建方案。同时,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艺术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建设”的运作模式,按照“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理念,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又简约清新。


在传统村落的修缮改造中,村委会制定了基本原则,保留古宅夯土墙、黛瓦木构的传统风貌;屋内结合现代生活需要,打造书吧、工作室、咖啡屋、音乐厅等文创空间,让乡村成为创业和生活的乐园;利用当地工匠,激活乡村传统营造技艺。在古村修缮过程中,聘用当地木匠、泥瓦匠、石匠等为建设主体,当地工匠艺人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建设,采取传统工艺修复,恢复濒临失传的营造技艺。


图片

图片

龙潭村小梅桩工作室


传统村落修缮需要大量资金,为不浪费一分一毛,让成本投入最大化,龙潭村创新项目管理模式,试行“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通过系列创新,有效破解传统村落古建筑“保”与“用”的难题,“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图片

整修过后的龙潭村古民居

 

就这样,破败的古民居纷纷“复活”,升华为富有诗意的艺术共享空间。网络打破了山脉的阻隔,复活的村庄招来了游客,更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


突出宜居宜业,打造新型乡村生活社区

一时的“成功”并非长久之计。当龙潭村迎来世界各地的住民时,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新课题。人来了,要让他们不想离开,离开了还想再回来,为此,龙潭村补短板,实施乡村提升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大文化服务供给,让乡村更为宜居宜业。


龙潭村率先开通宁德市首个乡村移动 5G 网络,创建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龙潭美术馆、47 树艺术中心、龙潭音乐厅、龙潭党校等一批不同文化载体,修建四平戏博物馆、龙潭酒博物馆、平讲戏传习所、粬埕遗址等传统文化载体,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同时,鼓励支持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戏曲节、开酒节、丰收节等民俗活动,通过不断催生新的经济业态,让乡村成为创业和生活的乐园。


图片

龙潭村举办精酿啤酒节


图片

龙潭村新村民举办“青春龙潭”主题音乐活动


“文创兴村”让龙潭村再续活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文艺青年入驻。截至今年年初,龙潭村现拥有各类艺术共享空间30多个,民宿床位300多张,新增企业经营主体12家。2022年,龙潭村共接待乡村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实现创收1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600元增加到24800元,增长226.3%,村财政收入65.2万元。


从荒村“流人”到胜境“留人”,从残垣断壁、“空心村”到如今的繁茂,龙潭村成功实现了“人来、村活、业兴、文盛”。龙潭村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乡村历史文化基因与风貌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了乡村多元业态的发展,这种模式为其他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借鉴经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