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致力“五个一”,谱写溪坂和美乡村新篇章
来源: | 作者:漳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 | 发布时间: 2024-01-08 | 2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官浔镇溪坂村位于漳州市区南郊的324国道边上,毗邻东南花都花博园,是漳浦县的北大门。


“几十年前,这里还曾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发展受阻,村里的主产业是水稻和荔枝,但水患频发,再加上荔枝的价格逐年走低,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溪坂村支书翁国兴说道。


溪坂村原先是经济薄弱村,而如今获得省乡村振兴试点村、国家森林村庄、省级“高级版”绿盈乡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漳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挂钩村等荣誉。不仅如此,溪坂村还成为国家级盛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的举办地。多年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五个一”,发挥优势,做大做强花木产业,奋力谱写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图片

▲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马口)主会场




发挥“一大优势”

溪坂村南通汕头,北接厦门,是漳浦县北大门,上世纪末,漳州市政府决定在324国道边规划建设花卉走廊,发展苗木产业。1999年,国家级盛会——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落户漳州,主会场所在地选址溪坂村马口,并兴建了“花博园”。随着花博会的举办,东南花都花卉展区游客、花木经销商纷至沓来。毗邻东南花都、主打花木产业的官浔镇溪坂村亦吸引一批批花卉苗木客商慕名前来。这是溪坂村经济发展的东风,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难得机遇。村党总支、村委会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借海峡两岸花博会举办的强劲东风,充分发挥地缘区位和花博会辐射带动的优势,组织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产业。


截至2023年,溪坂村花木种植面积达1万亩,全村97%的农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经营,人均种植面积2.5亩,主要种植绿化苗木、观叶植物、洋兰等主导花卉品牌系列。全村有花木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共229家,形成了集培育、种植、销售、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及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经过20多年的努力,溪坂村由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华丽转身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溪坂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7.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6.2万元。


图片


图片

▲溪坂村花卉苗木基地




做强“一大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村党总支、村委会抓住每年花博会举办的机遇,始终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来抓,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敢于创新,紧跟市场,实现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由家家种水稻、荔枝等农作物向种植小花卉、小苗木转型;二是由种植小花卉、小苗木向种植罗汉松、相思木、重阳木、黄金宝树等风景大树种转型;三是由种植风景大树种向培养盆景、微景观转型,为别墅庭院、屋顶花园、露台等室外场所打造“私人订制”园林。


图片

▲苗木基地


图片

▲花木基地


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中,村党总支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帮扶模式,由34位党员与235户种植专业户带头建立45个苗木示范基地,有效整合花卉苗木产业市场。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和“电商+产业”营销模式,通过线下实体平台和线上网络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农博会”。创新“党校+人才驿站”融合模式和 “1+4”共建模式(即与市农业农村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三本肥料有限公司、漳浦农商银行官浔支行等单位结对共建),通过提供政策、人才、技术、资金、销售服务等帮扶平台,推动溪坂村花木产业越做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特色村。


目前,全村共有花木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共235家,配套企业26家,形成了集培育、种植、销售、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为一体的花木全产业链条,全村花木种植面积1万多亩,人均2.5亩,97%的农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经营。2021年溪坂村花木营销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万元,居全市行政村前列。全村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花木种植12.7亩,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比脱贫前家庭收入增长近5倍,确保脱贫户不返贫。


图片

▲溪坂村花木一条街




创造“一个环境”

一是建设“花木街市”。坚持“田园风光、生态乡村”的理念,高起点建设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618万元,建设长1.2公里、宽23米的“花木商业街”,建设沿街店面450间,打造 “前店(花木展示店面)后基地(花木种植基地)”庭院模式,形成“花木产业+文旅+电商”一条街,为村民创造一个线下线上花木交易的大平台。


图片

▲庭院盆景


二是盘活“南溪资源”。实施总投资1740万元的漳浦九龙江南溪(溪坂—康庄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等一批项目,推动南溪及流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让南溪滋润绵延沃土,为村民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深化“五拆六清”。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将卫生保洁情况纳入村规民约,固定每月15日为村庄清洁行动日,利用“小手拉大手”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行动,并建立奖惩制度,共拆除猪舍5间、危旧房12间、铁棚2386平方米,清理道路两侧陈年垃圾、杂物700多车,拆除旧菜市场杂乱“蜘蛛网”,实现“三线”落地,极大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塑造“一种新风”

一是推广“祠堂+长者食堂”模式。综合利用农村祠堂剩余空间,投资400万元,打造“紫田长者食堂”,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空间,让60岁以上老人吃上健康素食,逐步打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助”的和美乡村。


图片

▲溪坂村长者食堂


二是创新“公益课堂+家长课堂+家风课堂”模式。投入25万元建设溪坂乡村大讲堂,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政策宣讲、家风家教等活动,为乡村治理良性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今年来,共开展“智慧父母·幸福儿童”家庭教育主题直播3场,全网互动参与量突破160万人次。


三是实行“党建引领乡贤促进会”模式。组织成立由32名乡贤参加的乡贤促进会,做好“乡贤+社会治理”“乡贤+乡风引领”“乡贤+公益助善”文章,支持、引导和鼓励乡贤在奖教助学、扶贫助困、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作为,以乡贤善举凝聚社会正能量,为乡村振兴加持赋能。


四是搭建村企文化联谊平台。投资1300万元,建设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多次组织农村青年与台湾农民创业园、东南花都员工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组织老人和妇女艺术团开展广场舞比赛等经常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社会生活。


五是倡导移风易俗。投入18.8万元建设南溪廉政文化长廊,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积分积累规则,开展文明家庭、清洁家庭评定,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弘扬文明新风。


图片

▲溪坂村总支部党员到车本村红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建好“一个堡垒”

一是加强“带头人”村级班子建设。党总支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实行党务政务一手抓,工作全面管。在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中,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4人,致富能手5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下派1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市农业农村局下派1名干部担任村书记助理,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实行“三培两带”培养模式(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建好班子,带好队伍。


三是全面落实“三包”网格化管理机制。逐级建立工作微信群,党总支建立1个包片两委干部工作群,建立12个两委干部包党员工作群、71个包户党员工作群,形成村总支部发指令,包片两委干部、包户党员层层发动的三级联动模式,由“小网格”组建“大数据”,将上级政策和工作传达到每家每户,营造了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是完善“交互式”管理模式。党总支部以村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村民主动参与管理为着眼点,依托村务监督委员会、村老人协会,邀请老党员、离任村干部、行业带头人等代表分别担任村务顾问和村务监督员,让村民“主动提、主动管”。


图片

▲漳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吴景辉一行到溪坂村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