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南山村:两岸融合谋发展,以点带面促振兴
来源: | 作者:南山村委会 | 发布时间: 2024-01-17 | 1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流县赖坊镇南山村位于赖坊镇中部,全村现辖3个自然村,拥有土地面积28340亩,其中山地26420亩。近年来,南山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立足实际、听取民意,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振群众精气神的深远意义,贯通“海峡元素”“茶元素”等特色资源,以点带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山特色的“村庄景区化”发展之路。


图片


构建“两岸”产业同心圆

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近年来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南山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涉台的客家文化、宗祠文化、廉政文化等相互交融,在顺应两岸融合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南山村也持续发挥其独特作用,成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平台。


南山村坚持“内增动力、巧借外力”发展思路,尤其是瞄准台企发展理念新、发展思路好,国内有政策支持等优势,大力吸引合资企业,产业涉及高优种植、特色养殖、农特产品深加工等。


产业发展多样化


南山村独特的气候与山地土壤特别适合茶叶种植,南山村紧抓这一优势,下大力气招商引资,主要种植烤烟、茶叶、绿化苗木、花生、西瓜等,还建成1家水产养殖基地和1家生猪养殖基地。其中,海峡两岸茶博园由台湾、浙江、泉州等地客商和本地茶农共同开发,总面积2000余亩,园内种植有青心大冇、龙井、铁观音等品种,各类产品远销海内外。


图片

海峡两岸茶博园


构建专业合作社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赖坊红衣花生的主产区,南山村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大丰山食品加工厂,发展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花生产业,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成为南山村民的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片

花生收获


提升产业承载力


利用原南山中学建设占地面积200亩的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赖坊加工区,南山村优化台资企业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吸引了省级龙头企业双秋公司及三明市大丰山食品、东方美人茶叶等11家企业入驻,其中台资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南山村用活自身特色资源,为两地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南山加快发展创造契机,与台湾同胞共同推动海峡两岸在美丽乡村建设、精致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塑造“宜居”聚落同心圆

彰显天籁古坊新风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清洁空气、干净饮水、清洁能源、宜居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等有着更高的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和根本利益所在。


南山村以乡村规划为引领,突出生态特色,统筹山、水、田、林风貌元素,扭转了农宅房屋“散、乱、小”的状况,把“生态”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实现“生态赖坊”向“全域景区”转变,重塑农村人居环境下好“三步棋”。


推进闲置农房改革


构建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新格局。与南山宗祠建筑群内6栋闲置农房户主签订“以修代租”协议;聘请专业古建筑修缮团队对破损房屋按原生态居住模式进行保护性修复,已修复林氏宗祠、发明公祠等古建筑10余栋,完成旅游村民宿改建——星映第,带动南山村村财每年增收25000余元。


图片

星映第民宿


加强生态治理


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进行集中连片人居环境整治,共整治建设用地2000平方米、河道水系24公里、绿化植树3万平方米,完成了村居绿化,茶山樱花道、彩虹步道、河堤柳薇道建设。


同时,南山村还注重保护原有生态要素,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太极潭”水域面积约30亩,水质优良,湖边生态环境优美,千年古樟树郁郁葱葱环绕周边,是天然生态氧吧,南山村进行流域景观修复,实现了“田园生活、城市品质”,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发展。


图片

太极潭


提升建筑风貌


南山村在房屋新建、翻建过程中注重元素统一,做到组团式布局与乡村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共计完成农户房屋、庭院风貌改造46户。村内既保留“赭瓦红砖凝雨露,重檐翘脊阅春秋”的闽西建筑风格,又呈现出“白墙灰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江南水乡村景。


激活“乡愁”文化同心圆

谱写人和邻睦新乡韵


南山村厚植乡土文化,结合自身民俗特色,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到了“既塑形又留韵”。


提炼文化符号,打造研学新村


每年的二月初七到初九是南山村的传统庙会,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当地民俗,总能吸引方圆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光顾”。


“游花棚”也叫“走古事”,这是当地延续百年的民俗活动。为传承民俗,南山村与清流县教育局签订南山教学楼及附属房资产使用权转移协议,将其改造为可容纳200余人的旅游研学基地,开发出一条古村落文化研学路线,策划推出传统文化研学项目,整合政府、学校、文化传媒及专家学者等多方资源,通过课程化设置、互动式研学,增添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文化体验,寓教于乐,推动传统文化走进景点、走进课堂、走进活动,增强青少年和广大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激发他们的文化学习动力,带动书香南山、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建设,使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与文化研学成为社会新风尚。


图片

民俗活动“走古事”


图片

南山研学基地效果图


引导“古祠新貌”,倡导“古庙新风”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马氏宗祠,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神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宗祠文化中寻根问祖的情怀和教育族人团结奋进、行善向好的《马氏家训》,南山村将马氏宗祠打造成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的廉政示范基地、闽台文化的交流点,培育村民文明和谐的家风。同时,村民为了保护好近千年的九龙庙及其中文物,义务发掘古庙遗址,自发组织挖掘整理古庙传说、故事等历史文化遗产,将古庙建成赖坊镇爱国爱乡教育点。


图片

南山马氏宗祠


培育“古桥新韵”,扶持“古戏新唱”


赖坊“古乐坊”在中原古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了当地土著畲、瑶古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元素,用工尺谱记曲与口头传授相结合的方法传承,音乐风格抒情、舒缓。“古乐坊”传承保护工作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极力收集和整理了一百多首现存曲谱,把他们的乐谱通过拓印和现代的印刷方式保存起来,让这一民族瑰宝得以代代接续传承;另一方面,不断给传承人提供乐器、服装、使用场所,将文昌桥打造成村民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廊桥,在晴朗的夜晚,“古乐坊”乐队在廊桥上吹拉弹唱,使寂静小村不时传来惊世之艺。


图片

民俗活动“古乐坊”


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抄照搬的经验。南山村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通过“做精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短短几年时间,培植了新业态,拉长了产业链,使南山村从贫困村蜕变成了一个“三产融合”的产业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