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围头村:五大资源齐发力,五色围头焕新颜
来源: | 作者:综合《海峡农业》、《晋江乡讯》、晋江河湖、福建侨报社、围头村委会等 | 发布时间: 2024-05-06 | 344 次浏览 | 分享到:

蔚蓝浩瀚的大海、泛着银光的十里沙湾、鳞次栉比的闽南红砖古厝、狭长结实的防炮洞、弹痕累累的番仔楼……在福建晋江最南端的围头半岛上,6500米海岸线勾勒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传统古村落——围头村。


作为昔日福建海防的最前线,今日两岸交流的最前沿,围头在新时期走上了“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以五大资源(战地资源、滨海资源、渔村资源、侨台资源、海丝资源)为依托,全力打造五色围头(红色旅游、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金色产业),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古村落涂抹多彩的晨光。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围头村处于两岸交流的前沿阵地,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交流不断深入,围头村自此有了新的名字——“两岸通婚第一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自1992年围头姑娘洪双飞引领了两岸通婚的潮流后,至今已有上百位围头姑娘成了海那一边的“围头新娘”,也有十余位台湾姑娘陆陆续续嫁过来,成了“围头媳妇”。从“围头新娘”到“围头媳妇”,她们如同一条精神纽带,串联着两岸的情谊。


自2010年开始,以“围头新娘”为主角的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如今已经成功连续举办7届。每逢返亲节举办前夕,远嫁的“围头新娘”都会回娘家,看看家乡变化,与娘家人叙叙旧,可谓温情无限。


围头村在乡村建设中更是将对台元素渗透到细微之处:从“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闽台乡村旅游文化节”两大节庆和“两岸少儿‘围头古街’闹元宵、围头新娘跨海过‘三八’、‘共同家园’青少年夏令营、‘八·二三’纪念日、海峡妈祖交流”五大活动,到围头村利用线上传播,将家乡美好变化及时传递给对岸的“围头新娘”,再到疫情期间对“姻亲”的无限关怀,无一展现着两岸民间关系紧密的缩影,凸显着两岸人民共绘“同心圆”的担当。




慈善大爱,海内外乡贤共筑新辉煌

围头村常住人口4300多人、外来人口3500多人,旅居菲律宾、缅甸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乡亲万余人。



在围头村的发展上,海内外乡贤可谓功不可没。很久以前,围头的乡侨贤达就提出,围头的经济发展有待于海港的开发。1998年底,侨胞的理想成为现实,由交通部拨款、地方政府规划建造的围头港万吨级码头建成启用,围头港区国际集装箱航班进行首航。围头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之后,2011年,围头村发动海内外乡贤捐资近2000万元,重建围江小学并成立教育慈善基金会;2018年,通过向海外乡亲求贤问策,共商共议,创新性地制定了“村连侨、侨帮村”的“围江慈善人”扶贫帮困三年计划;以帮扶因病因灾而陷入困难的家庭为基本宗旨,招募海内外围头乡亲担任“围江慈善人”,成立“围江慈善人爱心委员会”,52位慈善人以“一带二”帮扶104户困难家庭……围头海内外乡贤累计捐赠资金达5000万元,为“振兴围头二次创业”再创佳绩。


滨海围头,碧海银滩好风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围头村三面环海,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且形态多变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海边观景的绝好去处当属金沙湾。


金沙湾


金沙湾面临海峡,海岸线从月亮湾延伸到南江村交界,沙滩长达2000米。盛夏里,它是海水浴场和开展各项水上运动与沙滩运动的好场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游泳、戏耍,被誉为“天然游泳馆”。


月亮湾


除了金沙湾,围头还有一处被称为“月亮湾”的海滩。月亮湾位于半岛南面,湾口朝南,由丛林环抱着,沙滩长800米,沙质洁白晶莹,四季水波不惊。因此,相对金沙湾,月亮湾则带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水天一色的美景,海钓度假的悠闲,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为保护好海洋及周边的海滩环境,围头村投巨资,在金沙湾海岸边建起了综合休闲广场,设计了海滨休闲广场、渔家乐服务区、儿童游乐园、木栈道景观等,有力地保护了原生态的海边自然风光。    


有玩有吃有得逛,少不了也要住下来,听听浪声夜观天星坐谈古今。在围头村,民宿是一大特色。2015年,金门民宿连锁“蓝莲花”在围头村试营业,从那时起,围头村的的乡村旅游发展又多了一种新模式。现今,围头还开始运营海角房车露营地、围头新娘主题民宿等食宿景点供游客选择,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感。


小渔村、大景区,以渔养民促发展

围头作为一个以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小渔村,一直以来以“渔”(业)养民,积极促进产业融合。2017年,围头村获全国“最美渔村”称号,为晋江滨海休闲游再注新的活力。这是晋江推进“海洋+旅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乡村生态融合的一个典范,打响了围头休闲渔业品牌,推动了晋江休闲渔业健康规范发展。


围头村古渡观光渔港


此外,围头村还曾荣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等国家级荣誉。据统计,2017年围头村游客总量已超过150万人次。全村仅渔业生产+鲍养殖+休闲旅游的全年经济总量就达3.5亿元。 


多年来,围头村借社会之力和政策扶持,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岸线生态修复,特别在渔业生产、渔业文化、渔业生态、渔民生活、渔村和谐及资源保护、资产增值、村财增收、渔民致富等方面成效明显。


据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介绍,全村经济正在走“渔业生产+休闲旅游”的发展之路,把乡村旅游融入到渔业生产当中去,从而提高渔业生产的附加值。休闲渔业拓展了围头渔民的增收渠道,2017年,全村鲍鱼养殖产值达到2.5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乡愁深处,海丝遗韵添光彩

围头妈祖庙始建于宋,兴盛于明。郑和下西洋时,曾途经这一海域,重建围头顺济宫(妈祖庙)。几年前,这里还是仅存地基石的废墟,旧庙早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拆弃。今天的围头湾西南滨海石头坪之上,一座簇新仿古的围头妈祖庙大体完工。


唐开元年间,泉州沿海有七座航标石塔,围头塔是其中之一。宋元以来,围头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一个重要支港,有船舶经常往来于台湾、金门之间。民国时期,乡侨集资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围头码头,是泉州通往台湾、南洋的一个主要渡口,别看只是长25米、宽6米的码头,在考古人员眼里,它就是见证近代航运发展的“围头古渡”。


围头古渡渔港日落


目前,村里正着手发掘保护围头古渡、围头古塔、围头古街、妈祖古地等海丝遗址,洪水平尤其希望复建后的围头妈祖庙,既能留住乡愁,又能再次见证围头港在“新海丝”建设中复兴。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半岛上,围头人将脚下的土地打造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