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科技工作者 | 苏海兰:用科技服务三农的“一枝花”
来源:省科协、省妇联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5-06
|
142 次浏览
|
分享到:
女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探索前沿科技到突破工程技术难题,从科学防控疫情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从来不缺乏我省女科技工作者的靓丽身影。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省科协、省妇联联合开展“2021福建省最美女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生动讲述我省女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自觉肩负科技创新历史使命,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巾帼力量。
前不久
国家“十三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办
成就展上专门设置了
“大美科技特派员”展位
负责讲解的是
来自福建的一名女科技特派员
苏海兰
.png)
2021年10月作为科技特派员代表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展上当讲解员
9月10日
苏海兰作为受邀的
四位科技工作者之一
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
“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
中外记者见面会
苏海兰是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林下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药材栽培研究与应用推广,长期在闽北山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突破了珍稀药材七叶一枝花人工规模化栽培和种苗繁育技术瓶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努力让七叶一枝花这一稀缺名贵药材,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之花。”2019年,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苏海兰代表全国数十万科特派发言时说。
七叶一枝花是传统中药材,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2013年以前,七叶一枝花主要靠采集野生资源,只采不种,资源已近枯竭。2014年,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苏海兰,为了帮助发展七叶一枝花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主动承担起七叶一枝花栽培技术研究这项任务。不顾光泽县偏远,家中孩子年幼,苏海兰背上行囊,与一班技术人员,匆匆奔赴闽北山区。
.png)
观测七叶一枝花育苗情况
包好头部、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钻山林、进大棚,晚上整理总结、做实验……苏海兰带领项目组成员,几乎走遍了全省各地深山老林,了解七叶一枝花生长习性。她多次到云南白药等基地取经,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加强七叶一枝花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创新,进行田间试验。
“七叶一枝花从种子到药材,常规要十年,漏一项实验,可能这十年的研究就白做了,所以我们丝毫不能懈怠。”苏海兰介绍。
通过大量实验,苏海兰团队在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上得到了突破,七叶一枝花育苗从原来需要2年且只有5%的出苗率,到现在6个月就可实现超60%出苗率。这也让七叶一枝花摇身一变,成为致富一方的产业。
“我从没想过一个月能挣那么多钱,生活从此有了奔头,真心感谢苏老师!”拿到3200元工资的那天,肖天保特意打电话向苏海兰分享他的喜悦。从无固定收入的建档贫困户到种植基地的专职技术员,肖天保的人生因为七叶一枝花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变。
当地像肖天保一样,渐渐鼓起腰包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这些年来,苏海兰团队为农户们提供学习机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土人才。
“在苏老师指导下,我开始卖七叶一枝花种子、种苗和药材,我有信心每亩年收益3万元左右。”福建省光泽县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水明喜滋滋地说。可就在5年前,他从外省引进的“七叶一枝花”种苗,种下后却颗粒无收,近10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在苏海兰的指导和鼓励下,如今,嘉禾种植合作社已规范种植中药材面积超过500亩,成为光泽县华侨乡的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林下种植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等药材近三千多亩,华侨乡成为福建省林下经济示范乡镇。杨水明也于2019年获得福建省林业乡土专家证书。
.png)
2021年5月苏海兰带杨水明在井冈山指导林下七叶一枝花种植
“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农户。”苏海兰说。她先指导带动各个乡镇有积极性的合作社或农户建设示范基地,再把当地想种的农户带到示范基地学习,让建设示范基地的农户去指导本地农户。作为驻点科技特派员,2016年以来,苏海兰每年在光泽县驻点近300天,在当地培养了一批懂得七叶一枝花种植管理的技术能人,实现了持续“造血”。她发起了光泽县级乡土人才评选,帮助种植能手获得了乡土人才的认证,并成为县级科特派,让每个乡镇都有中药材种植的乡土科特派,联合乡土科特派把技术一传十,十传百,带动指导广大农民一起致富,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天,在福建、江西两地,苏海兰和她的团队示范推广七叶一枝花、仙草、多花黄精等中药材种植近10万亩,产值20.8亿元,指导带动9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种植中药材,目前已实现助农增收360多万元。
梦想照进现实,七叶一枝花逐渐长成大山里的“致富之花”,农民的生活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令苏海兰的内心无比振奋自豪。
“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我经常跟农民说,
有我们能做的,尽管找我们,
因为我们是科技特派员
是农民的‘身边人’和‘贴心人’。”
苏海兰说。
来源/省科协、省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