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布村位于顺昌县西北部,背靠“大圣祖地”顺昌县的宝山,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名来富村,后毁于战乱 上世纪60年代后更名为“来布”。村民以连姓为主,连战先生曾为村中的连氏宗祠题匾上书”顺昌连氏“四个字。村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依山傍水、生态优良,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绕村而过。全村184户617人,耕地面积540亩,林地面积4242亩。但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庄,1999年以前,村民主要以种植柑橘为主,全村柑橘最多时达到600多亩,户均4亩,是当时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传统农业要看“天”吃饭,1999年冬,一场持续的低温冰冻灾害,把全村的柑橘树全部冻死了,来布村民来年收入来源被切断了。
2002年4月9日上午11时许,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来到河边的小径竹林示范片,在竹林间认真听取了从大干镇党委副书记下派到来布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卢常传的工作汇报,不时与卢常传交流,询问群众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等村情。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习近平当时语重心长地说:“要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来布村在传统的耕作农业以外,搞以竹子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一条值得肯定的路子,要持续抓下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竹产业做大做优,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的殷切嘱托,为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产业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当晚,卢常传就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两委扩大会,传达贯彻习近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发动全村干部群众因地制宜、齐心协力抓好竹产业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卢常传坚定不移地带领村干部和动员全体村民,按照“见竹不见稻,见稻要让道”的思路,在全村铺开种植小径竹,并为竹农争取到200元/亩的政策补助,极大调动了村民种竹的积极性,当年种植规模就从原来的300亩就达到1000亩。2015年,省市扶贫“两会”确定用3年时间挂点帮扶来布村等6个村实现精准脱贫,下大力气做好挂钩帮扶工作。2018年,省市扶贫“两会”又一次启动了为期三年的“1138”提升工程,来布村又被纳入其中。2021年,省扶贫“两会"换届更名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来步村又一次被列入“3020创建工程”,在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助力下,按照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来步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从“组织专家实地指导挂点帮扶”“多渠道助力人才振兴”,到“多层次分类别开展专项培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品牌”等多方位迈向乡村高质量发展。
20年来,在以卢常传、廖明忠和原下派书记杨承声等为领头雁的村“两委”带领下,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生态资源,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并结合知青文化、连氏文化、山水田园风光,打造“乐活来布”乡村游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小径竹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周边乡村的群众纷纷到村里来取经、购买竹苗种,小径竹种植面积辐射达8000多亩,产业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高效。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88万元,村财收入达 35万元。如今,这里有风光旖旎、闻名于闽西北地区的千亩小竹径“竹海风光”,这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四方来客敞开着怀抱。来步村已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
“壮筋骨”,写好“竹”“田”“技”“游”四篇大文章
做好“竹”文章。每到四月,春风吹绿闽北大地。来布村千亩小径竹林在春雨的滋润下,更显青翠。竹林间,村民戴着斗笠,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忙着挖雷笋。小径竹产业是来布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出产的雷笋味道鲜美,甘甜脆嫩。“一亩雷竹十亩粮,三亩四亩奔小康,五亩六亩娶新娘,八亩九亩盖洋房。”这是村里流行的顺口溜。 来布村重视科学管护及引进新技术,不断做优雷竹品牌。应用无公害绿色生产资料,控制化肥使用。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对竹子病虫害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避免竹林农药残留。引进浙江临安小径竹谷壳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并举办雷竹覆盖技术培训班,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推广使用谷壳、竹叶、稻草等不同覆盖物,对竹林实施覆盖厚度25cm~30cm、地表温度15℃~25℃控制,达到保温、保湿、增肥的效果。次年出笋期过后将谷壳回收,留待下一季继续使用。经过覆盖的竹林,30天内即可出笋。建立雷竹笋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竹农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打造“来布雷笋”优质品牌,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搭建销售平台,统一收购价达每公斤30元,雷笋日产量近千斤,江、浙、上海市场供不应求,销售前景及雷笋收益十分看好。建立竹林科技档案,做好各项管理和生产记录。利用农产品分拣中心,提高雷笋品质,促进小径竹产业效益。 目前,每亩竹笋效益从过去的4000多元提高至8000元,竹林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亩扩展到如今的1200多亩。全村170户农户中有138户种植小径竹,总产值780多万元,促进村民人均增收1.2万余元。小径竹的种植不仅使沿河两岸的沙质荒地披上了“绿装”,而且涵养了水源、固土了护岸、保持了水土、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形成一道天然生态屏障,使当地既收获了金山银山,又留下了绿水青山。 做足“田”文章。合理布局500亩优质农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廖明忠成立明强家庭农场,流转农田22亩建智能蔬菜大棚、15亩建露天蔬菜种植基地,与福州优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年产值30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数十人。此后,又以打造“来布智慧农业体验谷”作为经济发展总目标,全力推进明强家庭农场与福州优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州朴朴生鲜超市电商平台合作,建立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农产品加工包装基地,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集散平台。同时,加快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建设,打造山区现代绿色智能型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村党支部书记廖明忠的带头示范下,优秀党员谢代华组织党员群众6人合作,成立了绿康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优质大米和绿色蔬菜。利用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绿康合作社承包了村里200亩的田地,其中180亩用于种植水稻,经过多次筛选,在专家的帮助下,最终选择了“野香优丝苗”“桃香优莉晶”“万象优华占”三个优质品种,特点是米粒细长圆润、晶莹剔透、口感香软,亩产1000斤,利润10万元左右。绿康合作社以打造品牌为主要目标,利用近年来各级部门对来布村的支持帮助及相关政策,主打订单销售,按照订单量逐渐扩大规模,不断壮大“绿康”品牌。同时,利用另外20亩田地种植蔬菜,以订单认养形式种植,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形式。2018年国庆期间,顺昌庆祝首个“中国丰收节”活动在来布村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这个村以产业带动旅游的发展路子。 做精“科技”文章。2019年年初,省农科院刘波研究员在来步村调研时,提出了"以产业为主、以旅游为辅,利用千亩竹林优势,将发酵床养殖与竹林覆盖催笋相结合,发展“笋-鸡共生系统”循环农业,并引入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的建议,得到了省扶贫“两会”领导、当地政府、福建省联通公司智慧农业专家的一致认同,并开展试验。2019年12月,省扶贫“两会”会长叶继革、副会长林秀贞、省农科院余文权副院长带领调研组,到来布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考察了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的“笋-鸡共生系统”。该项目建设了200平方米的观光发酵床鸡舍,鸡在晚上及下雨天回鸡舍,白天活动于林下发酵床上,发酵床消纳鸡舍及林间鸡粪,并促进竹笋提前出土,提高了竹林经营效益。此后,省扶贫“两会”与农科院资源所微生物创新团队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双方还确定了培训技术工人、建立示范基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期合作关系。“来布笋鸡”还采用家禽类单体溯源辨溯技术,让消费者快速便捷地获取真正安全优质的家禽产品,让养殖生产过程全程透明化。全程多维度展示家禽的生长信息,每只鸡的辨溯器编号唯一,24小时视频直播,采用辨溯体系建立产销互信,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新变革。 做美“游”文章。近年来,来布村围绕“笋竹支柱、旅游促富”的发展思路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立足千亩小径竹资源优势,依托村庄、田园、竹林、亲水平台“四区”结构,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并积极带动村民自愿投入500万元,本着将来布打造成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省知青文化特色村的宗旨,完成村内庭院改造和景区建设,带动了餐饮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做活竹林风光型“乐活”来布乡村游。 村内环境、庭院改造方面,来布村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施环境绿化美化、乡村整洁亮化、卫生洁净化、村庄环境景观化,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完善了设施配套,实施路面柏油路改造、冷库及饮水管路工程、田间水沟修复工程、路灯亮化工程等;还建设了村民休息议事长廊、老人幸福院等民生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房屋平改坡、村庄内主干道强弱电网线下地改造以及老旧知青房立面改造、雨污分离管网改造、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等项目,解决村内“蜘蛛网”现象。实施以 “干净、整洁、有序、宜居”为目标的"治六乱”“五清楚”行动(即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杂物乱堆、私搭乱建、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实现"扫清楚、拆清楚、分清楚、摆清楚、粉清楚"),确保了村庄长期整洁、美观。 景区改造方面。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来布村按照“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整治目标,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有效整治河湖生态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源头管控,对村内生猪养殖、家禽沿河散养的管控力度,持续巩固提升养殖污染防治成果。加强污水治理,开展农村“户厕”和生活污水治理行动,严格把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和新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升滨水景观带建设,围绕着“水美经济”建设思路,完成2.28千米江滨生态护岸休闲步道提升、生态护岸护栏路灯安装、步道绿化、钓鱼台建设、观光平台建设等工程项目,着力打造“水美乡村”。“我们争取生态护岸和水利风景区项目资金530万元,建设富屯溪1.2公里生态护岸,既有效防止沿溪千亩小径竹种植区水土流失,又增加了新的生态水系景观;争取进村道路资金150万元,建成1.8公里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仅2017年接待游客就达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万元。”村主任连奕明说。 在此基础上,村里成立了乐活来布旅游公司,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景观农业,将来布竹海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径竹示范区、种苗区及采摘区。来布旅游公司与专业团队合作,探索度假、培训、拓展、比赛、会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新模式,激发乡村旅游活力,盘活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镇村两级投入专项资金,在村前沿河千亩小径竹林中新建一条宽2.5米长8公里的竹林煤碴漫道,还重点打造6公里“旅游+体育”特色景观骑行漫道。充分利用紧邻316国道优势,投资近百万元,着力打造集农家休闲娱乐、竹林旅游为一体的竹海生态公园。依托千亩竹海,开发了数十个如“寻圣桥、大圣迷宫、秋千”等休闲娱乐项目,完成生态停车场、竹林娱乐基地、农家休闲采摘区、农俗长廊、竹林康养特色木屋;利用知青路的九座土木结构二层吊楼住房,打造知青文化墙、实施知青房保护修缮,展示知青上山下乡成长的历史记忆,形成特有的知青文化。如今,融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来布乡村农文旅业态已经形成。 在来布村,所有庄稼地都向游客开放,游客可随便采购,大多游客都是满载而归。大米、花生、甘蔗等农产品很多成了抢手货。尤其是雷笋,每年二月至四月,游客挖笋体验更是忙得村民不亦乐乎。50岁大妈连水妹谈起直播平台时,一串“潮词”脱口而出,她的带货直播拓展了村民农产品销路,一显“潮妈”风范。村委副主任连亨平率先在村里盖了竹楼,办起“农家乐”,竹楼里的竹桌、竹椅、竹帘,清新自然。村里的竹林康养木屋,以归山、归水、归林,养生、养肺、养颜的设计理念,让长居闹市的身心得以在湖光山色中静养。只要踏入这片“会呼吸的丛林居所”,隐蔽于内心深处的焦灼立马就一扫而光。 “聚气神”,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 来布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开展工作的落脚点,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党支部班子、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共富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在自治上,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理事会、工青妇组织的作用,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监督的积极性。持续落实“五长共治,十户联防”新机制,建设高标准乡村振兴服务站,创建平安、和谐、稳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法治上,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尊法、守法意识,巩固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四无”平安村成果;在德治上,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连氏家训文化,打好知青文化品牌,开展“立四榜,树样板”、“五好家庭”“平安家庭”“文明家庭”和移风易俗等创建活动。时时处处教育村民从事旅游经营讲文明、讲诚信,以良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村风,为“乐活来布”品牌建设铸魂塑形。同时,建设基层服务阵地,装修改造500平方米党员和村民活动中心、群文化广场和休闲文化长廊,设置了满足村民文化生活所需的阅览室、棋牌室、运动场等,逐步提高村民的文化和身体素质。 “强心机”,党建引领为村庄共富把舵护航 从打响脱贫攻坚战开始,来步村就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卢常传的带领下,确立了“庭院辅助、笋竹支柱、项目带动、旅游促富、党建帮户”的发展思路,并以沼气入户为突破口,创建”绿色农家“,种植千亩中小径竹基地,实施“生态家园”计划。2014年,来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户22人,村“两委”对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进行精准摸底,通过企业和合作社帮扶、产业帮扶、政策兜底、镇村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全力帮助脱贫,并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村党支部还通过省扶贫协会取得福建省浙江商会的支持,捐助20万元结对帮扶来布村,指导培育和发展产业,改善村容村貌。在村民增收方面,村"两委"结合土地确权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源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并吸引村民参与务工,让村民获得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劳务性收入;在村财增收方面,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使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提升。争取县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建设冷链仓储中心承租给合作社和村民储藏雷笋,通过新增集体资产获得租金收入。同时,通过收购村民的雷笋,进行分拣包装或初加工,分销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县直单位、学校食堂,获得经营收入。此外,还可通过转租大圣餐厅、竹林观光鸡舍、农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将游客服务中心、烧烤长廊等旅游设施折价入股到旅游公司,获得分红收入。正是村"两委"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作为,在村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领头雁的作用愈发明显。 村党支部通过抓学习提高、制度完善、典型示范和民主建设,不断提高了战斗力和影响力,很好地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村里认真落实党员群众建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议事决策程序,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和村民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大项目工程建设、集体资产资源对外承包承租、大额资金支付用于低保扶贫救助等都严格按照程序实施。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事项,要在村务公开栏电子屏公开,对将决策事项报镇党委政府审核备案,最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决策事项实施结束后由村“两委”组织村民召开代表会议,对实施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未达到80%的,村“两委”会要制定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确保决策效果符合群众要求。村里还将党的方针政策、村财务支出、村级重大事务、年度工作计划等进行全面及时公开。来步村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金星村党组织”、五星级服务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2022年5月,按照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常务副会长游祖勇一行到来布村调研,与村"两委"和村民代表深入座谈交流,肯定了来步村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来步村调研的指示精神所取得的突出成效,认为下一步应当通过建设农产品冷链分拣中心,经过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等过程,提升农产品品质,并利用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建设雷笋加工厂,提高雷笋效益,实现村民村财双增收;充分发挥千亩小径竹的生态效益,依托竹林生态资源打造以观光、休闲、体验、拓展、现场教学、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游;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育本地人才,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依托“智慧农业体验谷”项目,吸引乡贤回归撬动乡村振兴,并聘请乡村振兴发展顾问,为真心给百姓办事者颁发“荣誉村民”;将“智慧农村”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征求独居老人本人及亲属的意见,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独居老人在家中的情况,保障老人安全,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新业态。目前,在省市县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助力下,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来步村已开启新的发展征程,正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资源,凝聚社会资本力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生机。
主办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基金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冶山路24号(省农办旧大楼) 电话:0591-87812890 邮箱:fjfpj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