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下村位于诏安县霞葛镇西北部,下辖4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83户、1764人,是革命老区村,也是原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挂钩村和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的挂钩联系村。全村水田地400亩、山地3500亩、园地面积2300亩。人均耕地少,水资源匮乏,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靠耕种高效益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
2017年以来,庵下村“两委”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真抓实干,共投入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提高脱贫质量。
摆脱贫困,需要紧紧依托产业,才能实现村集体收入稳步提升和贫困户稳定脱贫,并进一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庵下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集思广益,多措并举,2020年村财收入超17万元。其中,投资县城投公司,年收入6.6万元;光伏发电投建项目,年收入约2万元;建造厂房出租,每年创收2.2万元;利用扶贫产业扶持资金投资鹧鸪养殖项目,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收益3.6万元;利用扶贫产业扶持资金投资诏安县林金造林工程队,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收益1.2万元……
为全方位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61人顺利脱贫,除了抓好全县统一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外,庵下村还采取了扶贫创业基金扶持办法——将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捐赠的10.15万元扶贫创业基金投入到福建铭兴食品冷冻有限公司盘活资金,按15 %年收益率获取收益,贫困户年可获得700-1000元不等分红。同时,该公司承诺帮助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到公司就业问题。开展电商扶贫,在马石洋自然村的金鑫日杂店建立庵下村电商服务站,帮助并指导村民参与电商营销。通过销售当地特色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等,帮助贫困户乃至全村实现可持续增收。还有对接县海洋与渔业局食堂定向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由其中一个贫困户牵头负责,收购全村贫困户家庭中的鸡鸭、蛋、地瓜、蜂蜜等农副产品进行出售,带动和引导贫困户创业增收。多年来,食堂向贫困户购买农副产品价值达72053元。再有推进家庭手工作坊增收,组织贫困户利用零散或者空闲时间,直接在自己家里创收,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3600-6000元不等。另外聘用贫困户为自然村卫生保洁员和清运员,保洁员月工资1000元,清运员月工资2500元。保洁员和清运员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竞聘产生,采取绩效考评长效竞争机制,不合格的保洁员将由其他贫困户及时接替,以保证村卫生保洁质量。
“脱贫只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还要建好村庄,吸引乡贤能人回归创业,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村“两委”干部表示。
2019年,庵下村迈出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新建了农民休闲广场二期建设工程、公办卫生所建设工程、上田环境整治工程、庵下村幸福院建设工程和老楼环境整治工程等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25万元。其中投入80万元在原庵下村农民公园基础上,改造农民休闲公园是近年建设大手笔,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原有夜景、园林等景观,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为周边群众提供集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娱乐场所,改善村民宜居生活环境。2020年,又启动庵下村衍陂楼环境整治、庵下村上田生产性道路硬化、老楼衍陂楼排污、马石洋自然村村道拓宽、马石洋水渠建设和上田自然村排污6个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50万元。自此,一个“富美庵下”脱颖而出,乡贤能人也不断被吸引回村创业。庵下村近年邀请外出乡贤回村发展鹧鸪养殖业,如以诏安县深野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重点带动、建立了村鹧鸪养殖基地。该项目占地20亩,目前已养殖3万多只鹧鸪,村里以30万元入股该合作社,按12%的年收益率,每年分两次分红,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6000元。
2021年,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将庵下村列入“3020创建工程”,“扶上马”后,再继续“送一程”。在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促进会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持续帮助下,村“两委”又着手了一系列的新举措:规划实施马石洋生产性道路建设、上田新村建设等工程,努力创建生态宜居的新庵下;继续依托诏安县深野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迈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产业,计划建设温控大棚,引进黑皮鸡枞菌种植项目,采用提供场地占股分红模式与企业合作,雇佣当地村民参与生产和产品初加工,并培养新型技术农民,提高收入。
“各级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帮扶,为我们增添了动力。我们村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提升规划,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路子,补齐设施建设短板,让更多在外村民回村发展,使庵下村更加富裕兴旺。”村党支部书记林碧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