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紫村:党建引领奏响“和美富”时代强音
来源: | 作者: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23-05-30 | 33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朱紫村地处德化县城东北部、雷峰镇西南部,国道355线贯穿其腹地,交通便捷。村庄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15户、1393人,现有耕地面积1136亩、山地面积14500亩、果园面积200亩。昔日,朱紫村是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中国定贫困人口3户10人、省定贫困人口6户14人。长年以来,外出流动人口达759人,占全村人口57%,主要流向德化县城关,从事经商(办厂)和务工。村财收入几乎为零;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问题更是困扰着村民:道路坎坷不平,空地杂草丛生,沟渠污水横流……


图片


为早日脱贫,朱紫村先后被列为福建省扶贫开发协会、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的挂钩村,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协会、乡村振兴促进会携手助力,在县、乡党委的领导下,村“两委”凝心聚力,带领村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道上一路向前,奏响“和美富”时代强音。为摆脱贫困,从2015年开始,泉州市德化第二瓷厂退休人员林振灿、华侨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处副处长江瑞忠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成先后挑起大梁,带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群策群力,积极开拓,通过投资置业、发展产业、打造美丽家园、缔造和谐乡风文明等举措,彻底改写了朱紫村历史,开辟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18年,朱紫村成功退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行列。到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00元。2021年,村党支部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图片


  以农业产业化和进城投资置业为抓手聚力脱贫攻坚,以发展特色产业园为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5年,年满60岁的林振灿从泉州市德化第二瓷厂退休,回到老家朱紫村当上了村主任。林振灿上任后,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要求所有成员负责包干到片,深入农户,摸清村中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倾听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经过逐条梳理,制定出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重点,建设美丽和谐的古村落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一以贯之全力实施,实现了村庄“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2017年12月,华侨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处副处长江瑞忠到朱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二年,任职多年村支委兼文书工作的林玉成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朱紫村“两委”班子实力进一步增强,活力倍增,开始续写发展新篇章。


图片


产业发展、村财增收、摆脱贫困是朱紫村发展进程中的三大课题。针对贫困户,朱紫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干部包户脱贫和“两委”带头结对帮扶制度,推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利用上级产业扶持资金,以每户1万元的标准,将全村9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享受年13.5%的固定收益,每年每户可分红1350元;二是将3户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光伏项目,增加家庭收入,每户每年可增收3300元;三是对有劳动力且脱贫意识较强的贫困户,帮助其争取产业专项资金,同时联系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稳定收入来源;四是认真对接各级的扶贫优惠措施为贫困户办理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慰问贫困户活动,对确实无法通过“造血脱贫”的贫困户将其纳入低保或特困对象,实行政策兜底。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全村贫困户9户24人于2018年全数脱贫。


图片


为确保产业发展,村“两委”带领部分村民到政和县油用牡丹福建产业示范基地、宁化县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等地参观“取经”,提升村民的产业发展意识,并鼓励种植能手对接贫困户,以强带弱促发展;培育侨紫兴合作社,发展农业特色种植百香果、草莓等瓜果种植,推广油茶种植560亩,实现老百姓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朱紫村又建立了桑葚种植基地30亩。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进入盛产期后,桑葚树除了果子可供采摘外,树上的芽也有不少用处——既可作桑芽菜供应德化本地的餐饮和酒店,还可以加工成具有药用价值的桑叶茶 ,桑葚种植的发展前景很是看好。


图片


为尽快实现村财增收,朱紫村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抱团置业求发展。由省派德化9个驻点村集体购买店面租赁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二是用好资金求改变。发包弃土场每年收入10万元;投资50万元入股德化县城市投资公司,年均增收3.25万元;投资16万元入股戴云山水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年均增收2万元;投资10万元入股泉州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年均增收0.6万元。有了村财收入的稳步增加,为村民办事的力度和成效也就得到大大提升,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大大增强。


图片


在村财不断实现赠收的同时,2009年由德化县招商引入落户朱紫村的重点旅游发展项目——中国·德化(国际)瓷都印象生态园建设也不断深化,更为朱紫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该项目是市、县重点项目在建工程,规划用地约1355亩,项目总投资额约20亿元,规划有温泉度假酒店群、养生温泉公园、瓷文化体验馆、中药百草园、有机生态种植园、创客部落文化街区、艺术家创作基地等文旅经营设施和生活功能配套,建设集文化体验、温泉度假、中医养生、自然科普、运动休闲、艺术创作、生态居住于一体,以“旅游+康养”为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园区,定位于打造城市休闲会客厅、闽中宜居乐游胜地和中国东部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与健康旅游目的地。据了解,该项目是2009年招商引入的重点旅游发展项目,是市、县重点项目在建工程。项目规划用地约133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人民币20亿元。截止目前,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主要用于征地补偿及相关手续报批费用和酒店一期工程(大堂、A栋客房楼及酒店汤屋示范区)、园区入口景观道路以及住宅建设用地工程建设。2022年计划新增投入2亿元,完善项目一期配套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用地力争在年底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借助雷峰镇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称号的优势,项目的建成,不仅将为朱紫村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也让村里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的盼头。


图片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山村

从县道349线转入朱紫村,沿着村道前行不到一公里,就可以看到这个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房舍黑瓦白墙、一派田园风光的小村落。每到夏季,村道两侧绚丽的三角梅绽放枝头,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沿道路依次排开,新修的排水排洪沟渠向远处延伸,村中的绿植、微景观公园和休闲凉亭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


为了建设“和美朱紫”,村里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按照“情怀朱紫、人文朱紫、田园朱紫、和美朱紫”“四个朱紫”规划,以“一清二整三美化”为抓手,以乡村大舞台、家风家训馆、爱心食堂、调解评理室、爱心蔬菜基地、“最美庭院”等建设为载体,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村里组织“一清二整三美化”行动,为村容村貌美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做好这项工作,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宣传,讲道理,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图片


“一清”就是对进村道路两侧及村部周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疏通排水沟渠,拆除闲置厕所、禽圈等。截至2019年底,共拆除闲置旱厕、禽圈及杂乱搭盖2300平方米。尤其是对屋前屋后养鸡养鸭的现象,还通过村规民约,动员群众圈养。“美丽家园大家建”行动,得到村民的纷纷响应,他们将鸡鸭圈养到房后山林里,并根据季节在田野、菜地上栽种果蔬,进行绿化。“二整”就是动员群众对房前屋后进行规范整理。村里对5座房屋外立面进行装修,并对全村水毁堤岸进行修复,铺设起沿溪步行景观路。“三美化”就是根据村貌,在国道355线至村部的道路沿线上种下桂花、三角梅等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新建新修村民文化广场、幸福院、法治宣传公园和老人爱心食堂;完善新村小区道路硬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个村子焕发出整洁靓丽的全新面貌。为推进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村里还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模式,摘掉了“垃圾村”的帽子。


图片


近几年,朱紫村继续以巩固提升为目标,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田园农耕、蔬果采摘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2020年,朱紫村在全县“一清二整三美化”巩固提升村考评中被评为第一名,先后5次荣获市、县人居环境卫生评比第一名。


图片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朱紫村通过爱心食堂打造、家风家训馆建设、南音社组建等构建乡风文明体系,丰富村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建设“和美”朱紫新乡风。


图片


一是打造爱心食堂新模式。配套爱心义诊、爱心宣讲、爱心理发等服务,发动乡贤募捐,筹集善款30多万元,每月举办三次爱心午餐。2020年8月19日,“爱心幸福城”系列活动暨爱心厨房交流活动朱紫村举行,全镇各村2020年爱心厨房正式启动。在朱紫村活动现场,志愿者分工协作,有的免费为老人理发,有的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开处方;有的在舞台上表演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活动还为“爱心幸福城”活动暨村级老年协会优秀单位颁奖,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食用油等生活物资,镇村工作人员在现场发放移风易俗、综治平安等知识宣传单。“演出的节目全部为村民自编自演,工作人员全部来自镇、村爱心互助组成员和志愿者。”朱紫村原支委林宽锋说,此次爱心厨房活动的开展,正好能让在外工作的子女回来看看乡村的变化,和老人们一同共进午餐聊聊家常。


图片


二是修建家风家训馆。朱紫村以林姓为主,还有温、周、蔡、张等姓氏。其中林姓从惠安三十里迁来。林氏宗祠坪中堂于明朝西卯年梅月林驯德重修。为弘扬家风家训,朱紫村在2020年1月投资50多万元,动工修建家风家训馆,并于当年8月底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家风家训馆总面积380多平方米,主要分为核心指引、朱紫人文、经典传世、朱紫村训、朱紫故事、朱紫名人、爱国爱家、弘扬传承八个部分,展示古今优秀的家风家训,为朱紫村村民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提供学习借鉴的内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睦邻”……在朱紫村家风家训馆内,不仅汇集了朱紫村乡贤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还收集了林道起、林际春、林贻清、林耀华等先辈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蕴含了大量的礼仪风俗、人文智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孝廉的文化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朱紫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一座祠堂、一座建筑,更是世世代代朱紫村人的精神家园,这些乡贤事迹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图片


三是服务好老人。要求村“两委”干部做好服务员工作,聚焦留守老人、贫困户等群体,创办爱心食堂,建设爱心菜园、鱼塘等,实现物资自给自足;建成村民宴席中心,并免费开放爱心食堂场所设施,让村民自办宴席,倡导移风易俗;把便民代办点建成快递站、邮局、爱心驿站,帮留守老人带土特产给城关儿女子孙,同时城关儿女子孙通过值班的村“两委”干部将药品、衣服、肉、粮油等送到各自老人家中。同时成立南音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南音是闽南人的文化之魂、最美味的精神食粮,考虑到村里大部分常住人口是留守老人,村里2018年成立了南音社,让老人们在闲暇时可以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安度有乐趣有品味的晚年。


图片


党建引领治理体系创新,不断聚集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朱紫村蜕变历程中,无论是全局的规划还是细节的落实,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建的引领。近年来,朱紫村自始至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通过独创“五好”农村工作法,筑牢党建堡垒,全心全意做好全体村民的勤务员,更为乡村振兴把准了航向。


图片


一是建设好班子。选准“领头羊”,动员原国企退休老领导回乡参选村主干,村主任得票率高达96%,两委得票率均超过86%。坚持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两委”集体干部走村入户逐一“拜年”,贴近群众,融洽感情,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是探索好机制。实行“三会”集体议事制即每天10分钟早茶会、每周1次两委会、每月1次村民);制定工作责任包干制即“两委”干部实行挂钩包片、划分环境卫生党员干部责任区等;执行“双签三审”支付制即较大的开支均由书记、主任双签批,后提交村务监督委员会、挂片领导或村民代表大会、镇经管站审核。朱紫村还创新设立的“老林调解和评理室”,2019年以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起,通过评理及时化解疑难复杂纠纷2起,实现了“零上访”。

三是整治好环境。采取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从自己家整起,同时通过开展河道治理和建设乡村大舞台、家风家训馆、爱心菜园、爱心鱼塘及评选“最美庭院”等项目,以项目化管理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实现“一清二整三美化”目标。特别是最美庭院评选评,从居室美、庭院美、家庭美三个方面,在清洁、整齐的基础上针对居室、庭院、家庭风气等内容进行打造、评选,营造全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丽朱紫的深厚氛围。2020年,朱紫村被确定为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点。


图片


2021年,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大力实施“3020示范工程”,继续将朱紫村列入挂钩点助力振兴。去年初,省政协副主席、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率队深入德化县乡村调研,充分肯定了朱紫村等德化一批先行示范村的经验和做法,并要求县、乡、村三级继续严格按照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准确分析研判形势,对照查找省、市、县的相关政策补贴,挖掘政策红利;希望进一步强化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全面发展和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员带富能力;指出要立足自身特点特色,坚持“一村一策” “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强对乡风文明、历史人文等特色的挖掘,利用景区景点来依托,带动乡村发展,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强调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要坚持以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兴旺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如今,结合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去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助力乡村振兴举措,照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朱紫村正以更高的要求、更强的动力、更大的步伐,踏上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以实际行动和振兴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