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建村历史400多年,是福建省传统古村落、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出生地。曾经,这里是省定重点贫困村、国家级旅游扶贫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村庄,也是省扶贫“两会”和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的挂钩村。小梨洋全村264户1052人,耕地1766亩、林地7890亩,平均海拔730米,气候宜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小山村,省扶贫“两会”和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先后将其列入挂钩村进行帮扶,经过几任村“两委”干部的艰苦奋斗,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梨洋村实现了从贫困落后的山区农业村到生态优美的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森林村庄、高级版“绿盈乡村”的精彩蝶变。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3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8260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今,走进小梨洋,只见青山合围、碧水绕村,生态水系护岸绿草茵茵,土墙黑瓦的古民居朴素典雅,走在净洁宽敞是村道上,如同置身于“村是花园、园中是村”的画卷中。
把准脉开良方,农业产业化、高端化、多元化迈出新步伐
曾经的小梨洋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居环境较差,当地村民形象地编了个溜:“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两条溪流——大河漂垃圾,小河流臭水。家猪满村跑,野猫小巷串。”村民们主要靠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总人口的38.85%。务农人员主要以种菜、种果为主,收入渠道单一,靠天吃饭,生活清苦,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 2015年,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各级加大对省定重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政策逐步落地,小梨洋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蜕变机遇。省农科院先后选派作物研究所康建坂、果树研究所蔡盛华到小梨洋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年,省扶贫“两会”将小梨洋村列为重点挂钩帮扶村,提出“经过挂钩帮扶有五个方面明显变化”的要求,并由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协会联动,依靠县、乡党委政府协调支持,依靠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抓具体工作落实。为做好村庄发展规划,省扶贫“两会”带领省农科院专家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在经过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与村“两委”商定了利用本村的山、水、田、林等生态优势资源,实施“产业升级+乡村旅游+美丽安居”的脱贫致富发展主线,落实精准扶贫“四个到户”。 科学谋划到户。就是针对小梨洋村长期种植蔬菜但科技含量低的实际,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特色蔬菜产业。通过多渠道引进资金、技术和品种,投资100万元,建设智能化蔬菜育苗大棚1200平方米、蔬菜生产设施大棚6000平方米;建成农产品保鲜冷库150立方米;引进新型蔬菜六大类15个品种;投资150万元成立小梨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高山蔬菜500亩,年增收150万元,为后续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传授到户。就是针对农民需求,采取专家传授、现场培训、观看科教片等形式提高种养技能水平。仅三年间,就邀请省农科院的果树、蔬菜、食用菌、植保、土肥等领域的专家100多人次到村开展科技培训,先后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2期,累计受训农民1000多人次,使村民普遍掌握了1—2门的致富技能,如西瓜嫁接技术、蔬菜育苗技术、果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6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培训转移就业。 市场联系到户。就是通过引进营销大户,及时到村里收购高山蔬菜、水果。与福建白水农夫股份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优化品种结构,调整茬口安排,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同时,充分发挥专家优势,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定期向村民发布周边县市农产品价格,并根据农户需要,向社会发布小梨洋村农产品生产与供给信息。仅2015年,通过信息发布,就成功销售辣椒、茄子、花椰菜、西瓜、水蜜桃等700多吨,助农实现收入90多万元。 信心帮扶到户。就是开展院与村、院与所的科技共建活动。发动农科院全体党团员、青年专家捐助,设立农家书屋、爱心书屋,满足村民科普读物需求;建立果树新品种引种示范园、种苗繁育圃,赠送蔬菜种苗、果苗;引进适合高山种植的锦绣黄桃、水蜜桃、蓝莓、樱桃、葡萄等果树新品种,引导农户对果园进行科学管理,促产保优,争创品牌。 五年多来,村“两委”持续发奋创业,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多措并举,小梨洋村的产业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实施了“千千万”工程(千亩果林、千亩蔬菜、十万人次乡村游客量)。在先后引进、扶持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辐射下,村民的经营思路大大拓宽,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分散化、块状化经营,农产品实现多元化,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例如,屏南大棠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专家合作,开展了高山优质芙蓉李、田黄李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管理新技术试验推广,注册了“大棠李”商标,建立了品牌宣传门户网站和电商、微商平台,带动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种植芙蓉李8000多亩,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30多万元。此后,屏南县大棠李专业合作社建立省级农民创业基地,推出芙蓉李认领项目,为全县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农户也学会从毛竹、食用菌、林下经济、蜂蜜产业实现增收;从芹菜、四季豆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实现增收;从芙蓉李、水蜜桃、蓝莓、猕猴桃、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获得增收。小梨洋村初步找到了“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形成高优集约农业。截至2021年,全村农户种植蔬菜1000亩、水果300亩,种植蔬菜平均每亩收入20000元,种植水果每亩收入8000元,蔬菜、水果成为全村农户的主要增收项目。 充分挖掘文化瑰宝,在传承民族英雄精神上拓展新作为 小梨洋村文化底蕴丰厚,除了甘国宝,还先后出过1名进士、5位举人。甘国宝在戎马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历任海南、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山东、浙江、江苏、台湾等地的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直到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诰授荣禄大夫。其中,最让后人称道的是他两次驻守台湾、治理台湾的功绩。特别是他对安定台湾海疆作出的贡献,更广为台湾人民所传颂。福建省甘国宝研究会秘书长甘信先介绍说:“甘国宝调离台湾的时候,台湾人民去欢送。百姓送万民衣、万民伞,操舟送至鹿耳门仍不忍离去。他们不仅在陆地上送,而且送到了海上还要再送,说明甘国宝在治理台湾期间,获得了台湾人民诚心诚意的拥护。” 如今,一些散落于民间有关甘国宝的文物已被收集,如乾隆皇帝御赐的 “福”字匾、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匾,以及指虎画、蓝理祝寿文和甘国宝逝世的讣告、奏折等。此外,甘氏祠堂、练武场、马仙庙、古廊桥、甘国宝故居和祖厝等也依然保存完好。除了上述珍贵遗址外,相传甘国宝侄儿随其入京十年学成之后回乡传授的棍术“六桩梅花棍”至今尚在传承。 甘国宝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是福建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坐北向南,由门亭、大厅、观鱼池及花园组成,四面筑以夯土墙,占地面积373平方米。主厅两层,穿斗式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里面陈设着有关这个戍台名将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旧物品。故居正厅前有左右下廊、马弄,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乾隆皇帝御赐的“武魁”匾额和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金字匾。村后,还有甘国宝的祖墓,其地形宛如大象头部,人称象墓。据传,旧时知县上任后皆要到此墓祭奠。该墓边有两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植物界“活化石”水松,其中一株胸径达八十七厘米。村尾,有甘国宝的读书楼,四周参天柳杉环绕,原为该村肇基时所建。相传,甘国宝小时候顽劣异常,其父将他反锁于亭内,命其闭门苦读。读书之余,又令其在亭前大草坪上习武,从而为他后来文武兼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中央有座八卦亭,亭前地面嵌着一块直径1.2米的阴阳八卦大石盘,亭角还有一个重约三百斤的环形练武石,亭外有一块上千平方米的练武草坪,这些都是小梨洋村习武之风盛的见证。梅花棍、少林拳、虎尊拳、龙虎形拳、八卦棍、一字棍、无形拳、单鞭罗汉拳......继甘国宝之后代代相传,足见小梨洋村习武之风尤盛,历史悠久。 为继承弘扬甘国宝文化,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小犁洋村重点打响甘国宝文化、传统古村落、非物质遗产“梅花棍”戏曲等传统文化品牌,结合主导产业和生态优势,发展农文旅产业。2013年,屏南县甘国宝文化研究会成立。村“两委”和研究会坚持“村中景、景中村”的思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整修甘国宝故居,建成了甘国宝展示馆、甘国宝文化主题公园,并逐步打造集古玩陈列、古玩展览、古玩民宿、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古玩一条街特色文化体验游。如今,村中的甘国宝故居展示馆内,一幅幅图片、文字,一件件古香古色的老物件,正静静地述说着甘国宝的生平事迹。在此基础上,村里每年定期举办甘国宝文化节,由该村甘氏后裔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以充分展示甘国宝文化魅力。 此外,小梨洋村注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将非遗武术梅花棍武术招式整理编辑装订成册,鼓励武术传习,开展武术进村居、进校园、进广场活动,打造小梨洋特有的艺术形象。五年多来,小梨洋村着力打好甘国宝故里旅游名片,立足甘国宝文旅小镇基点村建设,依托甘国宝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传承发扬甘国宝“廉慎为官、勿坠家声”的家风家训,实现甘国宝名人故里品牌、甘国宝文化品牌、AAA级国家景区品牌互相叠加,以其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乡村体验,逐步成为福州后花园村。2018年,小梨洋村成功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2019年成功举办“一镇一孝廉”活动 、2019至2020年先后两次举办闽东之光“四季屏南、乡村有约”甘国宝文旅小镇武术文化周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宣传了甘国宝文化,让小梨洋村成为节假日游客观光打卡的圣地。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跨越 为美化村庄,在村“两委”和全体党员的带动示范下,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发展,按照“一清二拆三改造”原则,通过“补工+补绿”工作法,实施村庄核心区道路修整、河边漫步道整治、中心区旧房改造、边角地绿化等村庄建设工程,及时拆除村内的核心危房与临时搭盖,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发动村民认真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洁工作,推动家门口环境提绿提亮,推动家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先后投资260多万元完成进村道路拓宽硬化、绿化和一座桥梁、一条机耕路的建设,投资270多万元完成美丽乡村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整治门头溪、修缮古廊桥和幸福院修缮,以及甘溪防洪堤修建、沿溪立面改造、夜景工程、农民生态公园建设等项目。同时,对村中街道、巷弄及空地进行“见缝插针”式绿化。截至2020年,小梨洋村先后完成项目建设26个,总投资1572.0623万元,有效提升了村内民生基础设施。 在美化村庄的基础上,依托人才“引育聚”工程,小梨洋村通过“人才+旅游+项目”模式,拓展“农场+旅游”“森林+康养”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游、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项目,先后引进了福建祥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屏南大棠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通玖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福建菜翔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乡村文旅企业和多家家庭农场,培育小梨洋农民种植合作社、小梨洋巾帼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文旅农旅”双融合为目标,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村民(贫困户)参与建设的方式,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历经几年的发展,福建祥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甘溪漂流、游泳体验、户外KTV、篝火晚会等项目;屏南大棠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出农场烧烤、彩虹滑草、自助采摘等项目;福建省通玖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经营文化、体育、养生和娱乐等产业,目前正着手分期布展,展区包括文玩区(置入高端可交流文玩)、茶道区(置入高端紫砂壶和柴窑建盏)、古玩区(置入20~30枚明清宣德炉及铜手炉为主导的古玩数百件)、香道区(置入明清香具及沉香件)、养生堂(置入高端国学桌椅,一次可接纳20位左右的中医养生学员)等。福建菜翔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大棚文心兰和巨锋葡萄为主的农业观光和自助采摘项目;大棠休闲农场追加投入100万打造出集采摘园、空中索道、大型草场、卡丁车、卡拉OK、户外亲子游园等为一体的农业游园项目;乐田家庭农场投资70多万元,主打真人CS、丛林保卫战、镜子迷宫等项目。屏南县官江家庭农场推出丛林穿越、丛林冒险等项目,让小梨洋村AAA旅游景区效应稳步提升,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融商、养、学、闲、情的一体化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观光。曾担任过小梨洋村支部书记的甘代琳,带头引进旅游公司,先期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国宝山庄、游泳池、自助采摘园等,开发乡村河道漂流、农家乐等项目。村内已建有3个大型停车场和3个临时性停车场,车容量达600辆。餐饮设施可同时接待500人次用餐,民宿拥有120个床位。2021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同比增长50%。 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如今,小犁村正在谋划村庄高质量发展新的蓝图,引进了台湾乡建团队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作全面提升创新方案策划,相信在小犁洋人的坚持不懈的奋斗下,一个依山有休闲山庄、临水有儿童乐园、沿路有现代农业、进村有民俗文化的魅力村庄,一个具有闽东特色的省级金牌旅游村将向来客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新的惊喜、新的故事。
主办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基金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冶山路24号(省农办旧大楼) 电话:0591-87812890 邮箱:fjfpj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