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诏安院前村:“两色经济”齐头并进,幸福生活美美与共
来源: | 作者:金井乡村振兴促进会 | 发布时间: 2023-08-16 | 193 次浏览 | 分享到:

院前村地处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背靠大山,面朝大海,风景优美。近年来,院前村先后被列为县级文明村、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总支部曾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近年来,院前村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推动“蓝色经济”(虾池浅滩产业)和“绿色经济”(乐农作物)齐头并进,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升级、人才发展、乡风文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创新虾池养殖,经济效益立竿见影

院前村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整合虾池资源 700 多亩,以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给村民,鼓励群众发展虾池养殖、鱼塘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经济双增收。


院前村村民陈培勇说:“养虾主要是调好水质,父辈养虾,有时水质没调好,天气变化水变了,虾就不吃料,慢慢地死掉。”


陈培勇受过专业的学校教育,又善于学习,他学会了用菌群调节水质。他说:“水质稳定的话,即使天气变化,虾也不会死。”


年轻人习惯于有问题找网络,打开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马上就能和全国的养虾人对话,技术几乎是免费获取,饲料和设备都网购,快递送到家里,这就比老辈人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网上了解到养虾池可以混养鱼苗,陈培勇自己到浙江、广东学习了一年,学习鱼苗孵化的技术。陈培勇学成归来,开始孵化鱼苗,放在自家的虾池里混养,一年下来,一亩虾池可以多赚一万多块钱,这项技术很快就在村里推广。


图片

院前村俯瞰景色


“网红芭乐”出新品,电商助力促销售

“芭乐妹妹”陈晓冬是村里陈氏家族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她大学毕业后,曾留在厦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陈晓冬说:“2016年我刚回来的时候,村里的电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在电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陈晓冬在网上销售芭乐,也帮助村民们卖其他农产品。她的“陈老师芭乐”已经是淘宝网红店,她也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金牌合伙人。


图片

诏安芭乐。图|诏安组工


陈晓冬谈起种植芭乐的心得,“品种改良是第一步,院前村以前零零星星种了一些芭乐,种芭乐的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种的是传统的品种,芭乐种下去基本上是靠天收。”陈晓冬夫妇请了农业专家来到村里,研究芭乐品种的改良。


陈晓冬说:“改良后个头至少是老品种的3倍,肉很多、皮很薄,香味非常浓,我们取名叫做‘哈根达斯芭乐’。”


陈晓冬动员村民们跟她一起种新品种的芭乐,大家成立一个芭乐合作社,可村民们并不买账。


陈晓冬说:“刚开始大家将信将疑,他们说,我种地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你怎么能教我?最早有三个农户跟着我一起种,他们第一年种下去,也是尝试几十棵。”


芭乐要到第二年才能结果,回乡种芭乐的第一年,陈晓冬没有任何收益,第二年,芭乐结了果,这一下,情况全变了。


陈晓冬说:“第二年别人那种普通品种的芭乐一斤4毛钱,我们的品种最低保护价是普通品种6倍多一点,非常轰动,第二年就有20人跟我们种了。”


图片

宣传诏安“网红芭乐”。图|诏安组工


陈晓冬夫妇与外地的电商平台联合,对村民种植的新品种芭乐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包收包销。“哈根达斯芭乐”成为市场上的“网红”,供不应求,一亩芭乐可以收入七八千块钱。如今,陈晓冬改良打造的“网红芭乐”,网销累计上千万元,不仅带动村民增收,同时为本地带来 300 多个就业机会,带动就业超过 3000 人次。


图片

“芭乐姐”陈晓冬展示“网红芭乐”。

图|福建日报通讯员 陈旭玲


院前村瞄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目标”,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乡村振兴政策与虾泡养殖、芭乐种植等特色富民产业结合起来,盘活资源资产,促进村财增收。2021 年院前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3 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图片

院前村牌


下一步,院前村将继续积极做好海洋这篇文章,带领群众党群一心,推动渔乡休闲镇建设,发展渔+复合型产业,共同开发虾池、芭乐采摘园、蔬菜园、农家乐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既提高村集体收益,又为村民创业就业提供平台,实现乡村自治和乡村振兴的并驾齐驱、互动双赢。


图片

院前村文化长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