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湄洲岛下山村:传统渔村开启时代新征程
来源: | 作者: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2023-05-31 | 100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下山村位于莆田市湄洲岛最南部,北接后巷村,东西南三面临海。村庄北高南低,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其中集体山林面积约1700多亩、防护林面积约800多亩。全村辖北头村、南头村、宫兜村、东至村4个自然村,共854户、3452人,其中党员105人。外出村民大多以经商及务工为主,在岛村民主要从事渔业、海上养殖业、旅游业等。下山村的变化要从2014年说起,当年4月莆田市审计局选派副主任科员郭健健作为市派驻村干部,到下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村三年期间,他把自己当作村民的一员,携手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树等“两委”干部,扎实为群众办实事,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为村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018年,下山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021年,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将下山村纳入“3020创建工程”,接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黄荔珊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谢建明、市科技局挂职第一书记陈耿抓住试点示范和挂钩促进的资源政策机遇,带领村“两委”班子精心做好乡村发展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建设,海岛渔村日新月异,不断走向繁荣富强。2019年5月荣获省级“金牌旅游村”称号;2020年8月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2021年12月获得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图片


科技先行开辟传统产业新天地

一步一个脚印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下山村曾是老少边岛贫困村,交通较为不便,青壮劳动力大多出外经商务工,留守村民主要以小渔业为主,农业体量小、基础弱、种植水平低。脱贫攻坚期间,村“两委”落实国家政策,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扶贫帮困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入户宣传落实新农合与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实现超过95%参与率,村民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不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构建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积极做好扶贫助困工作,定期走访困难党员和困难户,和他们共同探讨发家致富思路,了解他们在家庭经济创收上遇到的问题,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引导群众搞好海上养殖、海产品加工、鲍鱼养殖等海上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在“一村一品”项目上,依托北头片区改造,提供了9坎店面作为商品销售市场,为村财收入提供支撑;结合现有民居房空置问题,推进发展“渔家乐”项目,为部分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来源。


图片


科技赋能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紧紧依靠海上养殖的优越条件和当地渔民丰富的养殖经验,积极走访动员村里的致富能人,投入资金发展生态养殖业,积极开展养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安置相应劳动力,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目前已拥有四处大型养殖场,总面积159亩、年产值318万元,提高了村财和村民的经济收入。2020年2月,下山村利用90多万元上级补助资金,建设了水培蔬菜大棚基地,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为村级集体每年增加4万多元经济收入,开辟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径。下山村还不断试验水果种植,目前10余亩试验种植基地已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在实施土壤改良,计划种植水果玉米、黄金百香果等,届时蔬菜大棚及现代农业试验种植项目预计每年将为下山村增收25万元左右,助力下山村稳定致富。村"两委"还积极组织村民进行海带、紫菜、龙须菜等海洋养殖,并加上包装形成旅游随手礼,以乡村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图片


光伏产业让村民共富走上阳光大道。2022年元旦前夕,下山村乡村振兴光伏工程也正式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31.2万千瓦时。据介绍,下山村乡村振兴光伏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68万元,选取湄洲岛4所学校的屋顶建设光伏设施,光伏装机总容量约为264.96千瓦,采用全额上网的并网方式及“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并网方式运作,年投资回报率约10.79%。据湄洲岛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李广介绍,在下山村光伏工程方案确定后,该公司全流程协助、一条龙服务助推,施工队伍于去年11月上旬进场施工,由电力义修哥共产党员服务队全程护航,开启绿色通道办理上网流程,终于在去新年到来之前实现了源源不断的阳光效益输送。光伏发电及充电桩项目运营半年多,月收益达5000-6000元左右,预计年收益为72000元,有效的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图片


独特资源赋能海岛金牌旅游村

2022年10月4日,农历九月初九,为纪念妈祖逝世1035周年,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主办的海祭妈祖大典在湄洲岛举行,海内外17家妈祖文化机构代表发来祝贺视频,世界各地海量妈祖敬仰者在线上线下共襄盛事。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湄洲岛作为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除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人文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

下山村在湄洲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海蚀地貌的鹅尾神石园、三千米海岸线的黄金沙滩,附近还有天然氧吧红树林等众多旅游资源。村中的麟山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妈祖分灵庙之一,也是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宫庙同时拥有两尊妈祖金身,据说一尊留在宫中镇殿,一尊出外巡游。下山村还拥有鹅尾海蚀地质公园,海拔65米,占地32公顷,因公园貌似鹅尾得名。公园的山体由加里东期花岗岩组成,历经4.1亿年地壳活动、海蚀作用等地貌变迁,形成“飞戟洞”“海门”“狮子山”和“神石冈”等形态各异、神形俱佳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奇石盆景园”。


图片


2013年,下山村入选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成为我省入选的十大乡村旅游点之一。这些由福建省旅游局和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共同公布的乡村旅游点,采取“1+1”交流结对的模式,围绕“资源共享、客源共济、市场共拓、品牌共树”的原则,共建“闽台乡村旅游1+1交流合作基地”,并按照“一年变化、两年提升、三年精品”的要求,由闽台双方共同打造成全国领先水平的乡村旅游精品。2018年,村"两委"认真落实市、区两级绘就的湄洲岛乡村振兴“3+5+4”发展路线图,积极发展乡村智慧文创、创意工坊、传统村落、现代渔业和休闲客栈等项目。区里设立1000万元文创扶持基金,鼓励划入“两街两园”的宫下村、莲池村、高朱村、下山村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依托妈祖祖庙、鹅尾神石园景点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民宿、餐饮、售卖、客运等项目。尤其是岛上统一实施的污水改造、生态水系建设工程,让岛上的水更畅更清、沙滩更洁净,为下山村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


图片


借助湄洲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势,下山村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凝聚力量切实解决好“一村一品一业”项目进展中的各种问题,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客栈,为旅客提供住宿餐饮一条龙服务。从2015年开始,下山村就逐步实施“幸福家园”建设:低洼地上老旧的房子陆续被拆除,新建的房子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绿化,形成有住宅、有店面、有民宿的格局。同时,不断打造和推广旅游品牌,大力开发餐饮、住宿、纪念品销售等旅游服务来实现创收。目前,全村有酒店、民宿15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家、民宿14家、312个床位。在湄洲岛管委会牵头开展的全岛水系整治、鹅尾醉美时光海岛风情项目、湄洲岛石头房的记忆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之际,下山村借机引进了鹅岛餐厅,随之一批专业团队入驻下山村旅游项目,也带来了新理念、新业态,进一步擦亮下山村“金牌旅游村”名牌。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让下山村丰收连连。仅鹅尾神石园景点给予下山村门票每年10 万元的分成,也为村财带来了红利。2018年,全村特色民宿每年户均收入就可达20万元以上,餐饮零售年户均收入每年可达12万元以上。2020年9月,下山村冲哆沙木屋项目完成招投标,年租金7.3万元,租期为20年。2021年,下山村与后巷村各投入资金160万元,投资总额约320万元,共同推进产业振兴项目下山-后巷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图片


  “美丽行动”造就岛上幸福家园

近年来,下山村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围绕“一革命四行动”即“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五项重点任务,坚持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大力推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


图片


政策驱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期间,在市审计局及挂钩配合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45万元,实施了11个项目建设:投入约11万元,完成了路灯工程2;投入约75万元,建设“景观休闲广场”;投入约152万元,完成1250米村道水泥硬化;投入约107万元,完成水沟修缮拓宽建设492米……以上项目,受益群众达3023人,切实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改变村容村貌,完善生态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此后,还投入9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切实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为美化环节又添一笔。


村民主体,切实提升幸福指数。下山村是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之一,北头片区“幸福家园”建设项目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该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共安置户数168户,拆迁房屋60座,道路、绿化、排水、排污、供电、供水、有线电视、宽带线路、路灯等基础配套设施由村委会统筹建设。项目分为二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2440万元,安置51户,拆迁房屋7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拆除、统一层高、统一立面、统一屋面、统一建设、统一三层半。该项目的建成投用,极大改善了下山村群众的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全区“幸福家园”建设作出重要示范。同时,下山村在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清洁家园”各项行动、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活活动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如今,走进下山村,一条美观、大方、实用的绿色长廊,构成一条靓丽的彩色风景线,整个村庄展现出“绿、净、美”的新面貌。


生态水系,优化美化水环境水景观。下山村主动融入湄洲岛生态水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500万元,占地面积150亩。这片地原本都是一片荒地,是一条龙须沟,防洪排涝比较薄弱,通过项目整治,防洪排涝更加顺畅,使岛上的污水、雨水得到充分净化,并抽送到各条河道,营造出美好的水生态环境。老百姓从此有了一个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还吸引一些游客慕名来参观,逐步带动起周边的经济发展。生态水系治理还带动了下山村村居整体风貌整治,包括建筑风格、道路交通、亮化工程等。在村容村貌整治中,下山村采用微田园方式,村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瓜果蔬菜和草本花卉,形成尺度亲切的“小果园”、“小菜园”,既可节约土地,又能增加收入,还可增加村庄的生活气息和田园气息。


强化党建打磨振兴“领头雁”

抓班子,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下山村以“抓班子、抓党建、抓作风、抓稳定”的“四抓”工作方式入手,发挥好村"两委"班子领头雁作用。村“两委”班子成员按照既定的分工,有效开展基层党组和村级经济建设,严格按照职权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从根本上杜绝了“一言堂”和“家长制”,基本上做到了职责清、任务明,树立了精诚团结、勤政务实、注重学习、廉洁高效的班子形象,增强了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图片


强队伍,创新机制增强组织活力。村“两委”坚持以学为纲、以新为要、以章立制,深入开展各项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不断完善阵地建设,为基层织织创造各种条件,确保“有地议事”、“有钱办事”、“有章管事”、“有人理事”。村党支部重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重视创新党员发展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抓好党员发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图片


重监管,树立廉洁自律良好形象。下山村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围绕“书记抓队伍、支委抓党员、村委抓干部”的模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理。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收好、管好、用好村级经济,勤俭节约、为民多办实事,杜绝坐支、挤占、挪用、乱用的现象发生。按照党务、村务公开的工作要求,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之于众,把为民服务作为指导开展党务、村务公开的准则,置工作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


图片


保稳定,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下山村全面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夯实平安基础,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不稳定因素,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和调解工作,消除各类事故苗头和隐患,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加强消防安全的整治工作。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强化消防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无消防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防范工作,切实做好海岛防灾减灾工作。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深化村民自治建设,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